古代文体都是“历史活体”

——读郗文倩《秦汉文体史》
中国教育报 2025年04月16日 岳爱华

  文体作为不同时代群体和个人的精神镜像,有着独特的文化意义。然而,由于中国古代文体发展阵线长,数量多、形式复杂,加之古今文化制度差异,常令人有些隔膜。而郗文倩教授的《秦汉文体史》重返历史现场,深耕细作,为今人理解古人的文字世界打开了一扇窗。

  秦汉特别是两汉时期是古代文体的生发期,奠定了中国古代文体的基本格局,对后世文体以及文体理论的发展都产生深远影响,故刘师培说:“文章各体,至东汉而大备。”(《中国中古文学史》)作者对数十种文章体类细致梳理,秦汉文体几乎网罗殆尽。其中不仅有辞赋、史传、诗歌等传统文学体类,更有大量应用性文体,古代文体面貌遂清晰呈现出来。

  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未止步于文体的形式分析,而是将文体看作“历史活体”,将其纳入礼制、政治、民俗等特定历史语境中考察,文体的诞生、演变、繁荣与消亡的历史原生态遂逐一显影,读者翻开这本书,扑面而来的就是秦汉社会的鲜活气息和文体的生动样态。

  如歌谣、俗谚和隐谜,作者称之为“口耳相传的智慧和艺术”,认为在文字教育尚未普及的时代,它们以其谐和上口的节奏韵调,以及言语表意的丰富性,承担着情感抒发、史事记录、经验累积和语言游戏等多种功能;铺采摛文的汉大赋成为一代之文,与文人对大一统帝国的自豪感息息相关,更得益于一批“职业文人”对汉语言表达潜力的沉醉和开发;秦汉帝国疆域广袤,官文书的成熟运作,有力支撑着国家各项事务有条不紊地运行,在当时科技和通信水平下,可谓巨大的历史成就。

  而对于丧葬文体,作者将其概括为“人世间的送别和纪念”。作者认为,中国传统对死亡说得少,但做得多,即隆丧厚葬,对死者有着超乎寻常的礼遇和妥善安置。作为礼仪文书,丧葬文体用言语文辞表达着人世间的送别和纪念之情,为生者带来情感抚慰,亦协助社会的秩序整合。如此,以往不被人关注的丧葬文体也呈现出深刻的意义。

  这种动态和灵动的研究视角,让读者看到文体不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社会需求的产物,是古人应对现实、表达情感的智慧结晶,每一位热爱传统文化、关注汉语言表达的读者,每一位从事古代文学经典教学的教育工作者,都能从中获得直接的启发。

  (作者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教师书房 09古代文体都是“历史活体” 岳爱华2025-04-16 2 2025年04月1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