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南山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和体教融合的号召,坚持“五育”并举,秉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不断深化体教融合改革,将体育与学生全面发展紧密结合,构建以体育人实践体系,为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理念先行:构建体教融合新格局
学校自上而下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观,高度重视体教融合工作,将深化体育改革作为一项重要任务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强化顶层设计,陆续出台《烟台南山学院体育工作评价实施方案》《烟台南山学院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细则》等加强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文件,把体育工作置于与专业知识学习同等重要的位置,积极推进体教融合课程改革、体育教学研究、体育社团建设、体育赛事举办、体质健康监测与分析、体育文化宣传、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体育设施建设等工作,在教学机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条件等方面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一体化落实,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形成全员重视体育、热爱运动的良好氛围。
课程创新:探索体教融合新体系
学校坚持以体铸魂、以体育人、以体赋能,在持续深化体教融合过程中,以课程创新为抓手,不断优化体育俱乐部课程体系,为满足不同学生的体育兴趣和需求,对传统体育课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开设篮球、足球、乒乓球等传统体育项目的同时,积极引入瑜伽、攀岩、定向越野、有氧舞蹈、飞盘、轮滑等新兴课程,利用企业办学、校企一体化旅游资源等优势,开设高尔夫、滑雪等特色课程,共面向学生提供20种俱乐部课程项目,极大丰富了学生体育课程的选课范围。此外,还推行“体育+专业”的跨界融合课程,如结合管理学专业的团队拓展训练、结合艺术专业的体育舞蹈等,让学生在享受运动乐趣的同时提升专业能力。
设施升级:打造体育文化新环境
为给学生提供优质的体育锻炼和体育教学环境,学校近年来持续投入资金,对体育软硬件设施升级改造,全面打造以体育人新环境。现代化的体育馆、游泳馆、田径场、健身房、专项运动场地等设施一应俱全,积极开展校企融合,引入企业高尔夫球场、滑雪场等外部资源,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硬件群落,不仅满足日常体育教学的需要,也为各类体育竞赛和社团活动提供坚实支持。与此同时,学校将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体育文化长廊,宣传体育人物、体育故事,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坚持开展体育文化节、“晨光计划”早操活动,带动学生建立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深入开展体育课程思政渗透,在俱乐部体育教学中融入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榜样力量等元素。
赛事驱动:激发体育竞技新活力
在俱乐部专项体育教学中按照“教会、勤练、常赛”思路,坚持“三从一大”理念,即“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逐步形成了教学、锻炼、竞赛课内外融合体系。一方面是课内校内竞赛驱动,课程内分组教学与团队竞赛,以及校内运动会、体育节、社团专项体育比赛等,通过以赛促练达到驱动学生运动健康目的。另一方面是师生共同参与,鼓励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参加校外不同层级的体育竞赛。体育教师积极进行自我提升,考取专项教练员资格,参加基本功大赛等,提高体育师资队伍水平。2024年,在三年一届的山东省高校体育教师基本功大赛中11名教师获奖,学校获团体二等奖。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山东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山东省大学生运动会等多个赛事中获奖80余项。
评价创新:筑牢身心健康新保障
在深化体教融合改革过程中,学校将学生体质健康测评与心理健康测评相结合,护航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在体质健康监测方面,学校建立体质健康测试体系,从学生入学到毕业,针对特定项目,对照标准开展定期测试。通过对测试数据的科学分析,及时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并根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近年来,在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抽查复核中合格率稳居山东省高校前列。在心理健康评价方面,学校坚持育心和育德相统一,拓展心理健康工作载体,建立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工作机制,通过组织团体心理辅导、体育心理干预等活动,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增强自我认知,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体育成为连接身心的桥梁,有效保障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于洪涛 栾娟 焦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