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农林学院农学专业历经86年发展,具备深厚的底蕴,长期以来,为粮食安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培养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等优秀人才。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农村、农民发生了深刻变化,如何对传统农学专业进行改造升级,培养面向新业态、新需求的复合型新农科人才,成为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农林学院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命题。学院秉承“三农”情怀,持续探索新时代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基于理工科等学科优势和区域产业特色,以“根植情境,具身应用”为理念,构建了从情怀培植、能力提升到行动担当的“知农爱农—强农兴农—学农为农”育人框架,探索实践出“思政教育具身化、农理工管多学科交叉、全产业链贯通”的复合型“新农人”培养模式。
思政教育具身化,增强“新农人”知农爱农内驱力
长期以来,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农林学院农学专业学生90%以上来自农村,学生学农爱农内驱力难以形成。为解决这一痛点,学院将思政教育与课程、科研、实践育人有机融合,实现“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贯通。在“第一课堂”融入思政元素与案例,在“第二课堂”通过科研创新、学科竞赛、耕读教育等让学生根植情境、具身体验,在“第三课堂”通过科技服务、创业实践等使学生实现精神和心智上的升华,形成“思政元素—具身共情—升华践行”三步进阶式思政教育具身化育人模式,厚植“新农人”学农爱农内驱力。例如,“作物育种学”课程在“第一课堂”引入老一辈育种家振兴种业、为国奉献的思政案例;在“第二课堂”创新创业、耕读教育等环节中,组织学生到田间地头具身体验育种的艰辛和魅力;在“第三课堂”中,学生通过参与科技服务和创办育种相关企业等实践,在共情中得到升华。
农理工管多学科交叉,构建“新农人”能力培养体系
西南科技大学是一所理工科优势较强的地方院校,但长期以来理工科等优势学科对农学专业的支撑作用不明显,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难以提升。为解决这一痛点,学院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托学校理学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工学学科,以及农业经济管理等管理学学科,融入“农业人工智能及自动化控制”“污染环境生物修复”“电子商务”等课程与实践,对农学专业教学体系进行提档升级。
学院依托学校农理工管四大学科,以及农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制药工程与食品科学等七大本科专业,打造农学专业核心课程群实践。通过“一合(资源整合)二化(优化、功能化)三层(基础、专业、创新实验三个层次)二享(教学、科研平台共享)”机制,建设大型仪器实验教学、科研实验平台,保障开展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和科技创新实验条件;与农业科研院所、高新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共同打造校外实训平台,构建实践、实训基地;与农业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等共建“直播间”“云农场”等,为“新农人”掌握“新农具”提供“云平台”,进行“云实践”。
全产业链贯通,打造“新农人”产科教融合培育新模式
随着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培养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为解决这一痛点,学院主动对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要求,以产业融合发展对新农科人才多元化需求为牵引,面向新业态的产业实用技术,立足乡村资源禀赋,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与促进产业长期发展的经营管理实践。
学院依托学校围绕区域特色农业产业链形成的科研方向,打造“产业—科研—教学”融合的“知稻惠农”“扶阳”“竹梦之旅”等六大师生团队,构筑链条化育人新模式;依托学校非学历涉农培训,打造“新老农人面对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品牌,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产业需求,并依据产业需求提升能力,走上学农为农的职业发展道路。
“思政教育具身化、农理工管多学科交叉、全产业链贯通”的复合型“新农人”培养模式聚焦国家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要求,回答了“如何提升新农科人才培养质量”这一现实命题,为社会培养了一批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新农人”,使学生厚植知农爱农情怀,练就强农兴农本领,强化学农为农担当。
(黄晶 邹兰 张荣萍 涂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