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院前身为1958年成立的内蒙古农牧学院农学系。现有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智慧农业和生物育种科学5个本科专业,其中农学为国家一流专业、首批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专业、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和自治区品牌专业,2025年通过国家专业认证,是首个通过国家一流专业认证的农学专业。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在历经67年的建设历程中,从老一辈教师开始就十分注重实践创新教育,代代传承,不断总结经验,凝练和提升实践教育模式,与时俱进地改进课程体系,促使学院本科专业人才的实践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实践教学模式得到了国家、自治区和同行的高度认可。
构建高水平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保障实践育人水平
学院在专业建设中,逐渐构建了“科研—教学—生产”全链条协同育人模式。有力支撑了专业人才培养,保障实践教学水平,学院组织申请并获批了国家科技部门“国家引智引才示范基地”、国家教育部门和农业部门“内蒙古农业大学乌兰察布燕麦荞麦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自治区“内蒙古农业大学—乌兰察布市农林科学研究所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引智和实践基地;先后与企业签署30余个合作协议并建立教学实践基地;获批14个三部委和农技协科技小院。同时,学院以培养高素质新农科人才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特色,瞄准农业高新技术前沿,融入传统农耕文化元素,建设具有新农科特色的“农耕文化展馆”和耕读教育基地各一个,为广大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农业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亲身从事农事操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该基地在为本科生提供实践教学场所的同时,每年还为中小学生提供科普服务2000余人次。已经成为呼和浩特市小、中、高、大学的农耕文化教育基地,被内蒙古科学技术协会认定为“内蒙古自治区科普教育基地”,被自治区科技部门认定为“内蒙古自治区科普示范基地”。
创建全方位实践育人模式,提升实践育人水平
农学院自老一辈教师做起,一直秉承以服务国家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等国家和自治区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结合区域优势特色,从实践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凝练,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实践育人格局,构建了“5555”实践教学体系(四年不断线的创新“5动能力”实践教学理念、“5田4课”实践课程教学方案,形成“5关20节”本科毕业论文与挑战杯指导方式和“5步递进”创新创业实践方法),“5动能力”实践教学理念(动眼看、动脑想、动手做、动笔写、动嘴说)、“5田4课”实践教学课程体系(①一年级开设农事操作课,种好农事操作田;②二年级开设植物生产技术课,种好技术示范田;③二年级开设新农人创新创业实践课,种好创新创业训练田;④三、四年级指导学生种好毕业论文试验田;⑤三、四年级开设生产实习课,种好校外生产实习田)和“5关20节”毕业论文指导模式(①开题报告关:报告格式、论文题目、文献综述与试验设计;②田间试验关:田间播种、田间管理、田间观测与田间取样;③室内分析关:室内规则、样品处理、化验分析与仪器保养;④撰写论文关:论文格式、数据处理、图表制作与论文修改;⑤论文答辩关:答辩重点、幻灯制作、答辩过程与回答问题),使学院本科毕业生掌握了扎实的农业实践技能,就业后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老一辈邵金旺、高炳德、刘克礼等老先生的实践教学成果荣获了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2022年学院的教学成果荣获了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两项。
创新本科人才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学院在本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20余年中,逐步形成了“5步递进”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开设“创新创业大讲堂”,讲授创新创业基础理论,提升创新意识;培育“创新创业大市场”,依托科研团队项目课题,做好科研选题,提升项目质量;开发“创新创业大数据”,深入生产一线开展调研分析,提升学生分析能力;建立“创新创业大基地”,深入挖掘并打磨项目,提升写作能力;搭建“创新创业大舞台”,课内组织路演答辩训练,提升表达能力)。在教学中,依托学院的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和科研项目,结合“新农人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国家一流课程,使本科生充分参与到教师的科技创新活动中,教师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极大提升了农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广大师生先后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国家金奖两项、银奖5项,自治区金奖10项、银奖6项、铜奖4项;在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中获铜奖1项,在第二届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科技小院大赛中获总决赛三等奖,均为自治区在该赛事上零的突破。
(于晓芳 赵宝平 李国龙 伊六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