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指引下,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农林学院历经多年探索实践,以“打破学科壁垒、贯通产业需求、重塑育人生态”为主线,构建“生物技术+”育人模式。该模式以课程体系重构为突破口,通过“夯实基础—交叉赋能—前沿引领”三阶递进培养路径,系统性破解学科交叉不足、实践能力薄弱、创新动能欠缺等难题,为生物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打破学科壁垒
构建“三阶递进”培养链
面对生物经济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学院以“学科交叉、动态迭代、产业驱动”为核心,重构“夯实基础—交叉赋能—前沿引领”三阶递进培养路径,形成覆盖全链条的知识与能力培养框架。强调数学工具在生物数据分析中的应用,增设物理化学支撑生物反应机制,编程语言从VB更换为Python,以“分子生物学”“植物细胞工程”等8门核心课程构建学科基础模块,强化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其中,“植物细胞工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通过“生物技术创新创业与实践”等实验实训,实现“理论—技术—应用”一体化教学,夯实学生科研与实践根基。依托中国(绵阳)科技城军工与多学科交叉优势,开设了“环境生物技术”“生物质工程”“人工智能与生物大数据分析”等12门跨学科课程,形成“生物学—工学—农学”交叉课程模块。注重将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培养学生多学科交叉思维,“环境生物技术综合实践”课程紧扣“分子设计—工程应用—产业落地”全链条知识体系,让学生了解生物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应用;“辐射生物效应”课程将核技术应用到农业育种中,设计“辐射参数优化—突变体筛选—表型组分析”教学链条,形成“国防技术—农业应用”转化范例;“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实践”课程注重引导学生从微生物资源中挖掘有价值的成分,并进行开发利用,培养学生在微生物学和资源开发领域的交叉思维。建立“年均更新30%”的前沿课程迭代机制,将前沿技术及时转化为教学案例,例如,竹材纤维定向改良科研成果支撑“植物分子设计育种”教学,形成“基因编辑—性状优化—产业应用”全流程案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了解到基因编辑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产业应用;利用耦合纳米纤维原位合成技术、酶分子机器定向进化策略的科研成果,形成“生物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交叉案例,用于“合成生物技术与生物制造”前沿模块教学。通过这些前沿案例的教学,学生能够接触到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拓宽视野,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学校打造了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生物技术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提升了专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对接产业需求
打造“研—教—产”闭环生态
学院以省部级科研平台和校企基地为载体,推动“科研+产业”双轨育人,形成“课题从产业中来、成果到产业中去”的闭环生态。联合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开发“分子设计—工程应用—产业落地”全链条实践课程。将“竹藤生物育种”“核设施退役治理”“川产道地药材全产业链开发”等课题转化为教学项目。以“86种川产道地药材全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为例,学生参与药材基因测序、活性成分提取到生产线设计的全过程,培养“技术研发—工艺优化—市场推广”复合能力。依托四川峨边笋用竹科技小院,师生团队扎根田间,开展种质评价与栽培技术推广,助力高山竹笋产值提升30%,成果被权威媒体报道。学生团队攻克“甘氨酸甜菜碱农业应用”项目,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国奖。“优质浆用竹种质创制”成果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突破竹浆产业种质“卡脖子”难题,助力四川竹产业高质量发展。近5年,学生主持国家、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40项,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学生科技竞赛国家级别奖项23项。
重塑育人生态
多维联动赋能人才成长
学院构建了“纵向贯通—横向协同—交叉创新—国际赋能”的多维生态育人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选派优秀本科生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顶尖院所学习;选拔优秀学生进入生命科学拔尖创新实践班、校内交叉学科创新实践班等,实施“双导师制(学术导师+产业导师)”和本硕、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依托科技部门国际合作培训项目,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联合培养学生均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深造,近5年,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深造率年均达40%以上,生命科学拔尖创新实践班学生深造率达80%以上。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不仅掌握了前沿的生物技术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跨文化交流能力。
双链强师筑根基
科研育人齐丰收
学院围绕“生物技术+”,实施“外引内培”双链战略,构建“生物+农学”“生物+环境”“生物+军工”特色师资体系,引进高水平领军人才,形成包含30余名省部级人才的师资矩阵,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组建生物质材料与环境修复、资源植物开发与利用等“学业+学术+产业”协同创新团队,在科研和育人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打造了“核废物环境下的生物效应”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四川省现代生物技术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多名教师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白史且教授团队入选国家林草装备科技创新园首批科技创新团队,胡尚连教授团队先后获得四川无党派人士工作室和四川省五一巾帼创新工作室荣誉称号,胡运高教授团队获得四川省劳模创新工作室荣誉称号。选育的杂交水稻新品种B优3925通过孟加拉国国家审定,援非农业专家、校友杨华德获评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
锚定新质生产力
服务农业强国战略
学院积极推进与企业共建“智能生物制造”“智能生物育种”“生物信息与人工智能”等微专业,使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产业实际需求,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为农业强国建设持续输送“懂技术、能创新、有情怀”的领军人才,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生物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学院的“生物技术+”育人模式形成了诸多可复制的经验,助力学校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效。
(胡尚连 陈珂 龙治坚 陈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