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国际化办学特色 培养高素质人才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人才培养改革实践
中国教育报 2025年04月14日 郑方贤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的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响应教育部门关于“提高应用型、技术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比重”的要求,积极履行高等院校的使命和责任,加快创新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在办学之初(2004年)就确定了国际化办学特色。学校“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办学目标,践行“贤者惟德、达者善事”校训,以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人才为己任。在学校27个招生专业中,倡导新文科理念,推进学校本科人才培养从单纯的专业教育向“三个转向”转变,即:转向“专业+外语”,培养国际化人才;转向“专业+数字”,培养复合型人才;转向“专业+项目实践”,培养应用型人才。

  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办学之初突出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以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和全英语、双语教学专业方向为主体,培养既懂外语又懂专业的服务外向型经济贸易人才,逐步形成9个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日语、朝鲜语、翻译和商务英语)、4个全英语教学专业方向(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工商管理)和3个双语教学专业方向(德英、法英和西英),共16个国际化专业或专业方向。二是自2013年起,学校提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高尚情怀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办学层次上,提出了“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体,发展国际教育项目”的定位。三是自2018年起,学校提出了“外语+”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专业改革思路,强化国际化和复合型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外语类专业增设现代信息技术类课程,培养既懂外语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非外语类专业增设外语类课程和信息技术类课程,培养多学科融合的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既懂现代技术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学校“十四五”规划期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尚情怀、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学校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本着“立足崇明、服务上海、面向全国、辐射世界”的定位,坚持“国际视野、专业复合、项目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新途径。

  针对国际化人才培养,学校实施“外语+专业”“专业+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国际组织胜任力研究,探索“英语+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语言+专业”等多种形式,重构国际化课程体系;重点培养学生国际化能力,致力于培养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

  针对复合型人才培养,学校实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把教学改革思想投射进课程体系;把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课程资源转化为育人实践;推动全校整体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了“国际导向、数字赋能、文理交叉、理实融合”的办学模式。

  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校聚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制定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方案,推行项目制实践教学方案,设置实践教学周、专业认知、专业见习、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为一体四年不断线的教学实践活动,培养“产教融合、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

  学校通过拓展和整合各类高质量资源,构建了多元化的国际教育模式,如SQA-HND项目、国际交流班项目、多语种教育项目、全英语教学项目、英才计划项目等,联合浦江国际教育论坛等,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强化国际校际之间的合作,构建了从语言能力到专业素养的全方位国际化培养体系。学校开设全英语、双语课程146余门,获批2门上海高校示范性全英语课程,4门双语课程。目前,学校与13个国家的51所知名高校建立了稳固合作关系,有34个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17个本硕连读项目、23个校际交流项目、12个双学士学位项目。2024年,学校开设82门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其中,国际化通识课程26门,共有2927名学生选课。 

  学校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2024年开设数字化通识课程8门、数字化专业交叉复合课程95门,将人工智能技术全面融入学校各专业,为学生提供个性化选择。2024年,学校启动了以“专业+数字”为导向的专业方向课程,邀请各界数字化专家开发“数字科学与应用”通识大讲堂课程和“商业数据分析”微专业,助力学生多样化发展。学校联合上海市崇明区文化和旅游部门每年度召开“数字文旅高峰研讨会”,推动人工智能助力生态旅游发展与人才培养。与龙门石窟联合创新、开发艺术与科技融合的VR虚拟实验项目“龙门回响——在沉浸式大空间讲述中国故事”。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学生学会合理地运用人工智能、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算法、模型和规则,生成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内容,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创新创造能力。

  学校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建立了一系列实践教学基地和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努力推进教学改革与教学实践接轨,实现项目制管理;教学模式突破教室空间限制,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升服务社会水平。通过双学位、主辅修、微专业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推行“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校合作、学做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在2024届毕业论文选题中,应用型选题占比达65%以上。

  学校的特色办学,为上海市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贤达方案”,让每名学生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双重变奏中,成长为多才多艺的高质量人才。学校多年的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学生在各类大赛中总计获奖700项,其中国家级别奖项510项、省部级奖项190项。获得文艺、体育竞赛类奖项332项,其中国际级奖项76项、国家级别奖项218项、省部级奖项38项。2024年,用人单位对学校培养的毕业生满意率为97.68%。展望未来,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将持续培养具有高尚情操、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的高水平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上海产业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贡献“贤达力量”。

  (郑方贤)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08坚持国际化办学特色 培养高素质人才 郑方贤2025-04-14 2 2025年04月1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