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学院积极响应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号召,秉持“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打造全方位育人模式,构建了一套科学、系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推动了体育教学模式的全面优化与创新。学院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不断探索师范专业人才体育教学的新路径,实现了教与学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目前,学院在体育教学层面已经形成以先进理念为引领、以多元化教学模式和丰富课程内容为支撑的体育教学改革体系。这一体系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确保学生在掌握体育技能的同时,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立足实际
优化体育教学目标方案
学院根据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师范生的职业发展需求,重新制定了一套教学方案,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和教学能力。该方案对体育教学、比赛裁判、校园体育活动管理等相关内容进行了全面优化,确保学生在掌握基本体育技能的同时,能够胜任未来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学院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专业要求,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管理、组织、训练和实习等环节上实现了有机统一。为此,学院创新性地建立了“体育学科理论学习(10%)+体育教学实践(60%)+课余体育锻炼(30%)”的教学模式,并通过开设课前微课、模拟讲座、模拟教学、科研实习等多样化模块,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运动技能和教学能力。
针对五年制班级,学院采用了专项教学模式,确保每名学生在掌握常见体育项目基本技术的基础上,形成1—2项特长。同时,开设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和教学专业课,帮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全面掌握体育教学的核心内容,为未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自2016年起,学院在五年制班级中将花样跳绳作为核心项目,要求每名学生必须全面掌握该项运动。对于学习成果突出的学生,积极组织他们参加省级和全国花样跳绳比赛,与体育专业学生同台竞技。截至目前,学生中有35人次在省级比赛中获得冠军,有17人次在国家级别比赛中获得冠军。
已毕业的学生中,许多人已走上体育教师岗位,并在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部分毕业生带领所在学校创建了“一校一品”花样跳绳特色学校,有的则组织学校学生开展花样跳绳特色班,并带领学生参加全国花样跳绳比赛,进一步推动了花样跳绳运动的普及与发展。这些成果不仅体现了学院体育教学改革的成效,也为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持。
完善体育课程设置
加强课程规范化建设
学院在体育教学中全面更新课程大纲,重新构建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严格管理教学过程,并改革考核与评价体系,同时积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学院坚持以“重点突出,形成特色”为指导思想,设立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专项经费,选拔和培养一批具有较大潜力的青年骨干人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梯队,为一流体育学科专业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同时,学院积极打造“第二课堂”育人模式,搭建体育讲坛、学术沙龙等学术平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术竞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此基础上,学院对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优化调整,形成了人才培养理念先进、“双轨并行”培养模式新颖、课程设置特色鲜明、体育教师素养培养突出、课程结构逻辑明晰、教育教学实施过程科学的培养计划。学院采用“2+2”模式培养学生专项与基础运动技能,课内采取“专项加普修”的上课模式,课外依托校队和通关赛进行人才培养,帮助学生培养突出的专项素质和扎实的体能,顺应体育课程内容多元化改革发展趋势,全面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学院建立了田径、篮球、足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健美操等多支校队,近几年学生在国家、省级专业竞赛中获得前三名奖项超过20项。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学院专门设置了励志发展、学业与职业等辅导站,促进专业教师参与学生各类竞赛、就业精准帮扶等工作,全面提升指导和服务工作水平。通过这些举措,学院不仅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体育人才,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职业规划提供了有力支持。
坚持以体育人
构建综合素养培养体系
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构建思政工作体系,充分发挥体育课程的综合育人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学院积极动员和组织教师申报课程思政项目,举办课程思政院级比赛,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课程思政的深入推进,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也增强了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
此外,学院还对照职业能力标准,基于文化素质教育、专业教育、自主发展教育三大类课程,构建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运动技能、课岗融通”“四位一体”的课程养成体系。这一体系旨在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运动素养以及岗位适应能力,确保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实践能力。学院注重信息化教学的融合,积极融入信息技术,推动课堂革命,实现“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多样化教学。通过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创新教学模式,学院不仅提升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互动性,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学院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依托“教师+教练”团队和各类运动队构建了体育技能培养体系。通过举办学生基本功大赛,实行体操、田径、武术、球类等课程的基本功和运动技能测试制度,确保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扎实的运动技能。每学期,学院至少举行一次“体院杯”比赛,检验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以及赛事组织与裁判能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提升技能的动力。这些比赛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平台,也为学院选拔和培养优秀体育人才提供了重要途径。
同时,学院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师资力量,注重教师的职业发展和专业成长。在高质量、高效率的前提下,学院根据教师职业发展的原则,主动引入具备丰富专业知识的复合型教师,并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学术交流和教学研讨,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确保师资队伍的高素质和专业化。这些举措不仅为学院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未来体育人才的培养打通了“最后一公里”,确保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岗位需求,成为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体育人才。
(余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