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师范学院

“三阶递进、四维联动”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

中国教育报 2025年04月13日 门涛 熊火花

  乐山师范学院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统筹整合美术与设计学院、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等多个二级学院资源,构建了“三阶递进、四维联动”的信息化能力发展体系,为推动地方高校师生信息化能力提升探索新路径。所谓“三阶递进”是指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递进提升路径,“四维联动”是指课程—平台—资源—实践四方面联动建设,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

  以信息化课程群建设为引领

  促进师生信息化能力提升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核心载体,在推动地方高校师生“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进阶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针对地方高校教育教学数字化和智能化理念滞后问题,构建覆盖“数字素养—智能技术—学科融合”的课程群是重要的解决途径。

  促进师生信息化能力提升的课程建设,既是从“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一流课程—智慧课程”逐步演化的过程,也是从“校级课程—省级课程—国家课程”进化的过程。学校高度重视信息化课程建设,建设范围做到全覆盖,既有服务于全校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也有针对师范学生的专业必修课,还有全校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并积极开设人工智能课程,由浅入深、全方位促进学生信息化水平提升。目前,已建成国家线上线下一流课程2门、省级课程10门、校级一流课程5门,在课程群建设过程中,数字媒体技术师生充分发挥信息化能力强的优势,参与了4门国家课程、50多门省级课程、100多门校级课程建设,录制微课视频超过2000个,为学校信息化课程群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数字化平台为依托

  促进师生信息素养升级

  数字化平台是实现教学智能化升级的重要支撑,在解决信息化设施、教学资源、技术应用相关问题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通过统一的平台,各信息技术课程之间相互借鉴,在信息化教学竞赛、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基于统一平台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学校立项了大量的省、市、校级项目,其中省级重点教改项目2项,一般项目2项,市厅级及校级项目18项;出版信息化教育专著1部,编写信息化教材9本,实现信息技术分学科、分专业教学;发表教研论文10篇,其中SCI、SSCI、EI检索6篇;授权教学相关的专利6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建设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2个,省级创新性实验项目2项,国家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项,中国高校计算机教育慕课联盟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项目2项;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竞赛,获省级以上奖项30余项,学生参加四川省教育部门组织的信息类学科竞赛、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赛事,获省级以上奖项500余项。

  以资源建设为抓手

  促进学科知识与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合

  学科融合是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关键环节,通过“学科交叉+技术渗透”的融合式育人路径,有效解决了教学模式路径依赖的问题。

  学校坚决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以考试成绩为导向、各专业信息化课程教学内容雷同的教学模式,坚持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学科融合为抓手,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人工智能工具,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针对不同学科调整教学内容,坚持OBE教学理念,实施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有效破解教学模式路径依赖问题。“大学信息技术基础”“现代教育技术”等课程均针对不同专业编写特定教材、实现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所有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视频、教案、课件、题库、案例、知识图谱等)均以数字化形态为载体,为智慧课程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以创新实践为驱动

  促进校企、校地信息化协同育人

  创新实践是提升师生数字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积极拓展校企、校地合作模式,通过打造“学校+企业”“高教+基教”“技术+教育”联动的产教融合实践基地,有效促进了校企协同育人。

  学校建设了2个信息化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与北京超星、成都力方等企业合作,实施了3项国家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了各级创新创业项目20余项,开展了国培项目、省培项目,通过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乡村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为地方基础教育提供信息化讲座培训60余次,覆盖听众超3000人次,为提升地方基础教育师资信息化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门涛 熊火花)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03“三阶递进、四维联动”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 门涛 熊火花2025-04-13 2 2025年04月1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