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武威职业学院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以地域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文化为主题,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开展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创新与实践,探索打造“双域协同、五维联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模式,构建了文化育人新生态。
资源互通,搭建“双域协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矩阵
学校高度重视文化育人,建设了凉州文化研究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中心、非遗体验中心、红色文化体验馆等校内平台,将地域特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交融共生,开展文化浸润活动,营造文化育人氛围,拓宽理论育人场域。充分发挥武威市博物馆、武威文庙、凉州词馆、非遗研习所等资源优势,合作共建实践育人基地,搭建校外平台,延展育人空间,拓宽实践育人场域,共同开展文化育人活动。校内校外协同,形成了以《“三全育人”实施方案》和《校园文化建设方案》为统领、以理论课堂为主阵地、以沉浸式文化活动为基础、以服务型社会实践为拓展的文化育人体系。
价值共创,构建“五维联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模型
学校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育人主渠道的作用,搭建“一主线两课堂三环节四融入”教学体系,完善“思政铸魂·文化浸润·实践感知”的“文化+思政+实践”育人新理念,实现文化育人与价值塑造、技能提升同频。发挥“国学社”“文学社”等社团优势,用好第二课堂,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阵地。聘请非遗传承人担任外聘教师,共同组建由课程团队、文化专家、非遗传承人构成的教师队伍。专兼职教师协作,共同开发凉州词、凉州乐舞、凉州剪纸、古琴等教学内容,打造“传统+特色”“理论+实践”课程体系,形成育人联动机制。通过构建“1+4”实践育人体系,开发实践活动手册,实施“实践体验式”教学,将爱国主义精神、职业精神、劳动精神、美育等融入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中,构筑社会实践大熔炉。建设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开发新教材,线上线下互补,拓展网络文化育人格局。完善评价体系,注重课程、活动、竞赛、实践和用人单位评价,全面记录学习、活动、文化传承“足迹”,构建了融校内主讲教师评价、校外非遗指导教师评价、社会反馈机制为一体的多主体多角度协同评价体系。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一二课堂互动、专兼职教师协作、校内外实践联动、线上线下互补、多元评价协同共促,形成了课程、队伍、资源、空间、评价“五维联动”的育人体系。
学用结合,建立“四阶育人”文化传承创新生态
通过建立“校园文化场域+社会实践基地+数字云平台”三维生态矩阵,开展红色研学、非遗传学、民俗探寻等活动,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到非遗进校园、非遗公益课等传承活动,从泥活字拓片、剪纸、古琴等非遗技艺体验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工作坊、文创设计等传承创新转化,形成认知(知)—体验(行)—反思(学)—应用(用)“四阶育人”闭环,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生态。
历经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武威职业学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获评国家教育部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入选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获批2022年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课程浏览量达1500万人次、选课人数超过1.3万人次。课程建设经验在省内外20余所学校分享。自编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入选甘肃省“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被10余所学校选用,出版发行11000多册。获批甘肃省特色文化品牌3项,完成相关课题5项。开展“凉州词诵读”“红色研学”“行走的课堂”等系列文化研学实践活动,获武威市一等奖两项、甘肃省经典诵读大赛奖10项,在“三创赛”甘肃选拔赛中获奖两项。
学校坚持将地域优秀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融合,创新育人方式、实践模式,用可感可知的“接地气”“有人气”的资源滋养学生,不断发挥文化育人价值,引导广大师生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冯文娟 何毅 赵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