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工业大学

“四链融合”培育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中国教育报 2025年04月13日 刘占英 王成

  内蒙古工业大学精准把握时代发展脉络,深度契合区域发展需求,依托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级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及内蒙古工业大学2024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积极搭建校地企产学研用创新平台,推动创新联合体建设,打造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四链融合”模式,为区域重点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以平台为基础

  “五位一体”育人才

  从产业人才需求出发,在政策引导和支持下,校地企合作搭建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组建创新联合体,从产业中挖掘科学与技术问题。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在联合攻关的过程中利用真实场景开展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政府部门在政策引导、顶层设计及资源配置上发力;企业和高校将问题分解,设计适合博士、硕士和本科生等不同层次学生的实践或毕业论文题目,让学生在真题实践中成长;同时,充分利用校企创新平台,完成实践研究;并依托平台和资源,实现“双师型”教师培养质与量的双提升。内蒙古工业大学依托生物化工博士学科、内蒙古自治区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与多家头部企业开展合作,包括全球较大的黄原胶生产商——内蒙古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国内较大的口蹄疫疫苗制造商——内蒙古金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国内农用抗生素头部企业——齐鲁制药(内蒙古)有限公司以及央企华润双鹤等。双方合作共建学生培养基地,在联合攻关的真实场景中,有效推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为产业发展输送专业人才,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以项目为抓手

  科教产用齐发力

  学校以科技“突围”工程、成果转化等产学研项目为牵引,有效聚焦生产企业、企业导师与下游用户的关注点。在产学研用联合攻关中,各方基于共同利益,主动提供资源,将学生培养融入项目推进全过程,学生在参与真实产学研用项目的过程中实现了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也能更好地从用户角度、产业角度出发思考问题。项目攻关成果与生产实例,经总结、凝练后转化为教学案例,为理论教学注入前沿素材,实现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例如,由内蒙古工业大学牵头,与内蒙古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优然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开展的内蒙古科技重大专项——玉米皮蛋白生物发酵饲料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不仅培养了众多本科生与研究生,也推动了关键科学和技术的攻关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显著提升学校对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与贡献。学生在重大项目的参与过程中收获成就感,加深对产业的理解,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学以致用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成长为更贴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推动科教产用良性循环。

  以导师为引领

  立德树人作表率

  在“四链融合”的实践中,学校积极构建“双导师”育人体系,以导师为引领,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聘任企业具有高级职称的工程技术人才担任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明确分工,协同发力。校内导师凭借深厚的学术积累,侧重研究思路的引导,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企业导师依托丰富的行业经验,聚焦产业方向的指导,提升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实践能力。为促进双方深度融合,企业导师走进校园课堂,校内导师奔赴企业一线。双方联合授课、共同编写教材。企业总经理、研发经理等深度参与工程硕士研究生的指导,还积极投身专创融合课程教学,参与专业教材的编制工作。在产业链与教育链的融合过程中,导师们身体力行,带领学生深入生产一线开展研发工作,他们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百折不挠的工作态度,为学生树立了良好榜样。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培养了科学精神与创新创业精神,真正实现了知识与品德的双重提升。

  以学生为中心

  德才兼备成栋梁

  地方高校在面向区域经济主战场、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的良性互动中承担着重要使命。内蒙古工业大学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借助“四链融合”模式,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内蒙古工业大学依托生物化工等重点学科,发挥学科龙头作用,通过资源和要素配置,引导学生提前接触科技前沿、产业动态与用户需求。在“四链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点燃他们投身区域经济建设的热情。在创新理念和科学规划的指引下,学校人才培养成果丰硕,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屡获佳绩,部分学生成功创业,产品已投放市场。此外,学校人才培养注重与企业需求接轨,实现了学生从校园到职场的无缝对接,持续为区域产业发展输送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刘占英 王成)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03“四链融合”培育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刘占英 王成2025-04-13 2 2025年04月1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