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融通创新……以强化两类学位在定位、标准、招生、培养、评价、师资等环节的差异化要求为路径,以重点领域分类发展改革为突破,推动学术创新型人才和实践创新型人才分类培养,健全中国特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提供更有力支撑”。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在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前提下,遵循艺术学科发展规律和艺术教育特点,按地域发展所需,因地制宜,更好利用教育资源,探索并构建合理的艺术类研究生教育模式,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多元化艺术人才?这是内蒙古艺术学院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创建于1957年的内蒙古艺术学院是内蒙古自治区独立设置的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在6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秉承“德高艺美,智圆行方”的校训,扎根内蒙古,面向全国,服务基层,形成了立足内蒙古,以传统音乐、舞蹈等区域民间艺术为龙头,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办学特色,是内蒙古自治区高等艺术人才培养、艺术研究、文艺创作展演的重要基地。学校于2004年开始培养学术学位研究生,2015年开始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至今已走过了21年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近年来,学校根据学术学位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同的培养目标,结合民族地区艺术人才培养特点,通过研究生教育中的招生选拔、培养方案、导师指导、管理制度、考评机制等系统化建设,构建民族地区艺术类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并经实践检验,取得良好成效。
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招生专业,优化选拔机制
内蒙古艺术学院既是内蒙古自治区艺术人才培养的基地,也是艺术研究的重要基地,始终坚持学术人才和专业人才培养并重的教育理念。在2015年以前,学校因仅培养学术学位研究生,使得部分实践性强的专业无法真正遵循艺术发展规律培养优秀人才,没有体现艺术学科应有的创作和实践优势。自2015年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始,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改革以往艺术类研究生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所设方向相同或相似的含混模式,将理论性强的专业划归为学术学位培养,实践性强的专业划归为专业学位培养,将两种类型进行明显区分,明确不同的培养目标、招生方式、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考核标准、管理机制,理顺各类教育资源在研究生培养体系中的分布和定位。学校调整各专业招生规模,逐步控制学术学位研究生规模,适度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允许理论学科专业与实践学科专业在规模上的差异发展,并随着师资力量的增强和培养经验的丰富不断优化专业设置,更好地满足时代需求。
作为研究生培养单位,内蒙古艺术学院办学的生命线始终是人才培养质量,规模的扩大或缩小以保证质量为旨归。考虑到学校在教育资源上较之东部发达地区缺乏明显优势,要想在有限的资源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当在专业设置与招生规模上有所取舍,高效整合自身优势,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充分发挥资源的社会效益。为此,学校充分考虑自身的学科积淀、办学特色、资源占有及生源情况。
内蒙古艺术学院在2014年获得艺术硕士培养资格时,意味着音乐、戏剧、戏曲、电影、广播电视、舞蹈、美术、艺术设计8个领域均可招生,且学校均有相应的本科专业做基础。考虑到研究生教育应尽可能多地将资源配置在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上,学校首先在学科优势较为突出、学科声誉较好的音乐、舞蹈、美术、艺术设计领域培养艺术硕士。在专业方向的设置上,学校全面考量社会需求与专业积累,尤其看重导师团队的结构、教育背景、成果积累与实践经验,在突出优势专业的同时,合理设置具有区域特色的专业方向,着力培养艺术拔尖创新人才。未来,学校将逐步考虑学科间的平衡,一方面彰显优势与特色学科,打造艺术教育品牌;另一方面,加强弱势学科建设,主动承担为不同行业、产业培养社会所需的高层次艺术人才的任务。
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彰显特色,因材施教
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艺术资源是民族地区艺术院校的宝贵财富,这为内蒙古艺术学院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区域艺术教育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责任与担当。
内蒙古艺术学院是内蒙古自治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承担着传承、发展和保护以长调、呼麦、马头琴等为代表的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任务,尤其是“民族艺术”学科和专业方向建设,拥有显著优势和鲜明特色。学校基于“中国特色、北疆特征”,推出了一大批影响广泛的高水平学术成果,创作展演了原创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等体现地域性、时代性,彰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艺精品,为全方位、立体式讲好内蒙古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了积极贡献。
“民族艺术”教育一直是内蒙古艺术学院的一大办学特色,从中专到本科已开展多年,并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教育管理机制。然而,在研究生教育层次,受到师资、生源等因素的影响,发展较为缓慢。学校通过积极探索高层次艺术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模式,使得艺术教育特色得以强化。
一是设置北方民族艺术研究、蒙古族音乐的表演与传承(如长调、呼麦、马头琴)等特色专业方向,培养适应区域文化艺术发展需要的高层次艺术专门人才。
二是对于长调、呼麦、马头琴等具有鲜明特色且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专业,学校单独设置专业招生计划,并因材施教。
三是开设“中国北方民族艺术研究”“蒙古族艺术史研究”等特色专业基础课程,鼓励研究生选修“民族艺术发展前瞻研究”“蒙古族美学专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等艺术教育前沿课程。
四是在导师团队建设方面,聘请校外高水平的民间艺术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联合指导研究生。
五是在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方面,鼓励支持导师、研究生围绕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艺术发展领域的理论与实际问题,积极开展艺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教育教学研究以及原创性创作和表演。
六是在实践基地与平台建设方面,充分利用区域文化艺术资源,加强多方合作。充分发挥学院拥有的北方草原音乐文化研究与传承基地、北疆艺术研究基地等平台功能;与内蒙古民族歌舞剧院、内蒙古美术馆、内蒙古博物院等艺术演创机构、研究机构、文博单位合作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文化艺术资源丰富的地区合作,建立研究生教学实践基地,鼓励研究生结合乡村振兴、文物保护等进行创作与研究。
以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本土高层次艺术人才为重点,强化能力训练,分类评价
调研数据显示,内蒙古自治区110多个文艺团体、75支乌兰牧骑、数百所大中小学校对于高层次创作、表演、编导等专门艺术人才、艺术教育人才的需求较为迫切。
为了适应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学校自开展研究生教育以来,主动承担为内蒙古自治区相关行业对口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的任务。此外,学校还继承和发扬与乌兰牧骑发展互助互补的优良传统,不仅长期为基层乌兰牧骑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还充分发挥“乌兰牧骑精神”的育人作用,建立起教学与实践、课堂与舞台、学校与社会联动的育人格局。
自2010年开始,内蒙古艺术学院开始对民族地区艺术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实践探索,经10余年的打磨提升,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既具有理论创新又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的成果。通过分别应用于学术学位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选拔、课程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等,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一是招生选拔更为科学,生源质量有所保证。学校打破学术学位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两类研究生同质化培养的困境,将学术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方向限定为理论与史论等学术研究方向,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方向限定为艺术创作与表演等实践方向,分别制定不同的招生选拔体系与考核标准,保证了不同类型研究生的报考人数与生源质量,使人才培养从选拔开始就定位明确,目标清晰。
二是培养目标更加明确,课程设置更为合理。学校经反复调研论证并经实践检验,确定了不同学科专业学术学位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与定位,厘清了各自的课程体系与实践要求。增加学术学位研究生前沿知识学习,致力于理论创新能力培养,鼓励研究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课程的占比,要求研究生参与行业、企业实习实训,参照行业对专业高层次人才的选拔要求,培养该领域的高素质人才。
三是创新与实践各有侧重,能力培养得以强化。学术学位研究生以培养科研创新能力为主,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培养创作实践能力为主,两类研究生各有侧重,各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学校制定两类研究生不同的考核与评价体系,将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学术成果与社会实践作为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的考核项目,细化各类项目的评价指标,分别制定两类研究生考核项目的权重,并以此作为研究生评优评奖的依据,促进了研究生科研创新成果与艺术实践成果的产出。
四是理论研究、创作和实践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切实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保护工作。学术学位研究生聚焦理论与史论研究,着力对区域民间艺术资源进行挖掘、整理与研究,形成学理性强的学术成果;专业学位研究生重点关注艺术创作和实践研究,结合个人实践探索,总结提炼艺术创作规律,形成应用性强的学术成果。两类研究生分别聚焦各自领域,发挥所长,产出符合艺术学学科发展规律的研究成果,服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保护工作,有效促进艺术研究工作的持续与深入。
(内蒙古艺术学院研究生院院长 杨维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