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贵州医科大学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从党建引领、科研支撑、教学创新、实践育人四个维度,有力助推学校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
注重党建引领 践行育人使命
贵州医科大学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高质量党建为引领,切实践行育人使命。
学校成立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各部门分工协作的“大思政”工作机制。一是严格落实党委书记、校长上思政课制度,着力打造“二级党委书记上思政课、党支部书记讲党课”品牌,创新开展“理论宣传二人讲”思政工作模式。二是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主动谋划思政课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积极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格局。三是增强团委和学工师资力量,持续推进辅导员“灯塔计划”培养工程和四书五“精”能力提升工程。
加强科研支撑 夯实育人根基
科学研究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对于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贵州医科大学高度重视科研工作,把学科平台建设、科研项目申报、高水平论文发表作为重要抓手,切实发挥教学涵育科研、科研支撑教学优势,不断夯实育人根基。
学校通过“启慧讲堂”平台,邀请专家开展平台建设论证、项目申报辅导、论文写作提升,积极营造浓厚科研氛围。通过“揭榜挂帅”招标工作,持续培育高水平科研项目。近3年,学校累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71项,直接经费1.2亿余元。其中,2023年科学技术转化与技术服务合同达到1.2亿元。近5年,马克思主义学院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项,省部级项目近30项,出版专著8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学校以高水平科研服务支撑高质量发展,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水平。
突出教学创新 提升育人质量
教育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完善教学制度、推进教学创新是提升育人质量的关键。贵州医科大学严格落实教学制度,切实规范教学管理,不断推进教学创新,有力提升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
一是学校严格落实教师岗前培训与试讲、集体备课与听课互评、教学质量考核与监控等制度,有力保障教学活动高质量开展。二是通过教学示范课展示、教学公开课互评、教学技能竞赛提升等活动,切实推动教师互学互鉴、共同提升。三是依托“生命科学馆”“校史馆”“宗恩广场”等育人平台和“美育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等形式,持续推进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贯通。四是通过雨课堂、超星学习通、贵医云平台等辅助教学手段,扎实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五是通过与新华网联合打造“思政融媒体中心”,积极探索具有“贵医特色”的课程思政工作模式。
强化实践育人 增强育人效果
实践育人对于增强育人效果具有重要作用。贵州医科大学坚持“三全育人”与“五育”并举相结合,构建实践育人矩阵,扎实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
一是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在重视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同时,学校把思政课实践教学摆在突出位置,从课程设置、师资选配、教材编写、主题选取、活动开展、安全预案制订、实践总结反馈等方面规范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夯实德育的实践养成基础,提升思政课实践育人效果。二是注重专业实践育人。学校瞄准“健康中国”“健康贵州”等重大战略需求,结合医学院校学科优势和专业特点,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专业实践过程中。比如,在开展医学研究与医学实验、进行医学知识科普以及“义务支医”“公益诊疗”“早接触临床”等实践活动中,着力增强大学生的医学报国情怀、医疗为民思想、医者仁心精神,推动专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三是推动社会实践育人。学校扎实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学雷锋实践活动等,不断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取得良好社会实践育人效果。比如,学校开展的“赓续百年红色基因传承守护健康血脉‘四地同讲一堂课’主题党日活动”,不仅受到社会广泛热议,也得到贵州省委主要领导批示好评。学校“求真力行”国情调研实践:解锁延安精神红色密码;“文化润心”学思践悟实践:红色文化启智润心,志愿精神践悟聚力;“伟大成就”主题宣讲实践:青言青语奏强音,民族团结一家亲;“创新发展”青春报国实践:一食半茶——精研湄潭翠芽之韵,携手共筑乡村振兴之梦;“基层治理”服务人民实践:凤玫黔香,获贵州省2024年“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高校师生主题社会实践优秀案例。
(刘青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