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之畔的武汉,一所承载七秩荣光的学府——武汉市第二十九中学,正以蓬勃之姿书写新时代教育答卷。这所始建于1955年的市级示范校,以“众行”文化为引领,秉持“明礼、尚勤、求真、笃行”的校训,坚持“以人为本,精粹特色,和谐发展,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以“精致、书香、智慧”为内核,深耕特色办学与“五育”融合,培育出一批批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优秀学子,为武汉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精致校园
“不设垃圾桶”背后的育人智慧
步入校园,洁净如新的环境令人赞叹——全校不设垃圾桶,却无一片纸屑落地,这是学校“精致校园”建设的匠心体现。这一举措并非简单地撤除卫生设施,而是将劳动教育、环保理念与行为规范深度融合。通过劳动教育课程化、学生自主管理常态化,构建了“人人参与、处处文明”的校园生态。开放式图书阅览中心、自助式室内运动中心等五大智慧空间,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涵养着学生的审美与自律。
树德以正身,立品而致行。学校坚持德育为先,面向全体学生,以“有效德育建设”为抓手,以“校本课程”为阵地,充分发挥办学特色,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学校把消防安全、校园欺凌、网络安全、禁毒防毒等常规教育课程化,有序组织,进行常态化教育。通过“六个一”(一手好字、一幅好画、一首好歌、一次高质量的演讲、一项运动、一手好菜)素质教育体系化和“六大好习惯”(主动学习、热爱劳动、善于交流、爱护校园、诚信做人、广泛阅读)培养模式精细化,开展差异化、多元评价,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为其思想、品质、人文素养全面提升搭建平台。校园文化建设实现了从“精细管理”到“精神内化”的蜕变。
艺体双馨
积极探索科学发展之路
武汉市第二十九中学连续两年在湖北省音乐统考中名列前茅,源自学校对艺术教育的深耕厚植。作为武汉市艺术特色高中,学校构建了“专业课程+社团活动+赛事平台”“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2024届学生杨凤羽、2025届学生洪紫轩取得优异成绩,学生徐曼曦、王子熙等以优秀的专业素养获得世界专业名校全额奖学金。美术教育方面,崔文静等百余名学子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女子足球队三度问鼎省级联赛,6名队员入选国家队,黄敬雯等队员凭借“足球+文化”双优成绩被北京师范大学录取。专业师资团队以“小班化教学+个性化培养”模式,让零基础学生蜕变为艺术人才,更通过音乐汇演、美术写生、足球联赛等活动,让美育、体育浸润校园的每个角落。学校音乐、美术和体育组被评为硚口区名学科基地。
强师筑基
以名师引领激活发展动能
在周军华、刘进军、陈文名师工作室的辐射引领下,名师工作室再添新成员,实施“名师工程”,形成“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新锐”的梯队结构,形成“老带新、专带特”的成长生态,充分彰显了学校师资建设的澎湃动能。积极开展教师思想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理论培训等,树立奋进、有为、共研和互助的良好教风。以学科组内、学科之间、校内外联盟等平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近几年有60多人次赴全国各地进行分享和研讨,积极推动“大单元教学”“AI赋能课堂”“学科融合”等创新实践。
学校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课堂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抓手,积极开展智慧课堂建设,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开发了“三段八环节”翻转课堂2.0和“三提供—四环节—两评价”的智慧课堂教学创新模式,主动适应时代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成长规律和未来发展需求。在教师队伍中,50%拥有高级职称,有19名市区级学科带头人领衔攻关,有74人次获省部级教学奖项。
近年来,学校与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江汉大学携手共建,引入高校专家指导课程开发,让“学术基因”深度融入课堂教学。以课题为依托,以专家为引领,围绕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务实开展基于教育方式变革的课题研究,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浸润学校文化。这支“师德与专业并重”的教师队伍,为提高教育质量而不懈努力,成为学生成长坚实的后盾。
“清优工程”
个性化培养让人生绽放光彩
“让优秀者更卓越,让潜力者绽光芒”——“清优工程”是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抓手。学校充分发挥多样化、特色化和信息化办学特色,结合优质师资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突出学生自身优势,量身定制发展方向,采用大数据行为分析、学科导师制、特色项目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三年的学习进行个性规划、“一对一”指导和全程监管,突出家校共育与高校共建的合作办学机制,为学子量身定制“文化+项目”发展路径。开设艺体特色、人工智能、小语种等特色方向,并聘请高校教授全程指导。学校教学质量显著提升,罗佳菲、刘雨禾、钱玥荣等人考入“双一流”高校,这正是学校“因材施教、多元成才”理念的精彩注脚。
智慧赋能
AI技术重塑教育生态
作为武汉市四星级智慧校园,学校驶入了教育数字化快车道。全校教室配备智能黑板与AI(人工智能)学情分析系统,实现精准教学;创客中心引入3D打印、机器人编程,点燃科创火花。更值得一提的是,AI应用通过分析学生行为,为每名学生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助力教师优化教学策略和学生习惯养成。
通过基于教育信息化2.0普通高中教与学方式变革的研究,学校结合师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基础和“十三五”规划课题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和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深度推进课堂改革、课程优质、课题学科研究,探索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好课堂”“好资源”“好活动”,把素养培养和能力提高落实到智慧教育的全过程,全方位覆盖全体师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2022年武汉市智慧课堂建设评选中,学校翻转课堂2.0模式获评全市优秀教学创新模式,15个课例获表彰,彰显了技术赋能教育的显著成效。
“五育”融合
月月过节涵养生命气象
“月月有主题,天天有成长”——学校创建了独具特色的德育活动日历。先后开设了“足球、合唱、舞蹈、国际理解、心理剧、朗诵、研学”等课程,开展“校园心理剧展演”“心晴故事”“心晴漫画”“精致校园画展”“‘六个一’大赛”“传诵经典”等主题实践活动,设置了“非遗文化表演”“中华传统运动友谊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画展”“中华传统美食品鉴”“世界各地美食品鉴”“中西音乐交融表演”等专题活动,实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化,逐步形成了“班班有特色,人人有特长”的特点。此外,学校还将志愿服务纳入课程体系,组织学生走进大学、社区、博物馆,在实践中培育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从人际交往、心理健康、学习内驱、“六个一”综合素养、六大好习惯和社会责任六大维度开展学生个性多元发展性评价,以评价促素养培养,以评价促习惯养成,以评价促综合能力提升。这种“活动即课程、经历即成长、评价即发展”的育人模式,让“五育”融合真正落地生根,培养出阳光自信、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
小语种建设
国际理解教育拓宽全球视野
西班牙语课程是学校教育走向世界的“金字”招牌。作为湖北省首个开设西语高考班的高中,学校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服务社会发展,培养领军人才,以语言为桥梁,积极参加外研社多语种学科研讨会,获得“中学西班牙语教学联盟理事单位”等荣誉,加入全国中学西班牙语教学联盟并成功组织联考,取得佳绩。以“国际理解”课程为依托,在普通高中必修课程的基础上,拓展开设西班牙语、俄语、国际理解、生涯规划等课程。通过“国际文化理解”课程,让学生获取国际化知识、跨文化理解能力,凸显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性,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具有“国际理解”素养的人才。多渠道开展国内外交流活动,提升小语种建设水平,拓宽学生国际视野,丰富学生认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小语种+国际化”战略打开学生成才新通道,满足国际人才需求。
学校与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和萨拉戈萨大学、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新西兰剑桥高中等学校建立合作机制,开发“语言+文化+生涯规划”特色课程。搭建起“立足本土、对话世界”的立交桥。孙枫泽等45名学生直通西班牙名校,邓舒文等人被世界名校录取。学校获得国际理解教育示范校的荣誉称号,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榜样力量
“新时代好少年”的精神传承
近年来,学校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学生代表,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好少年的责任与担当。2020年,高二学生陈琪方得知外公和妈妈作为医生奋战在抗疫一线时,她主动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并给所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写了一封公开信,表达了自己对外公和妈妈的担忧与支持,以及对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心。这封信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后,陈琪方以“00后”的担当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被评为全国“新时代好少年”。正如学校总支部书记陈建伟所言:“有爱的教育,才能培育有责任感的时代新人。”
陈琪方的先进事迹成为学校德育的生动教材,学校以此为契机,开展以“有爱心”“能包容”“宽视野”“懂感恩”为主题的演讲和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广泛的社会志愿者服务,将家国情怀植入学生心灵。
回顾70年的发展历程,从“精致校园”的建设到“艺体双馨”的特色发展,从“强师筑基”的名师引领到“清优工程”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从“智慧赋能”的教育创新到“拓宽学生国际视野”的小语种教育,再到“榜样力量”的精神传承,每一步都凝聚着全体师生的智慧和汗水,每一项成绩都闪耀着教育的光芒。
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秉承“众行”致远的文化理念,以创新为笔,以育人为本,坚守教育初心,勇于探索创新,在七秩积淀中,努力走出一条“多元成才、全面发展”的奋进之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人生道路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新征程,武汉市第二十九中学要将自身打造成一座知识的殿堂,更将自身建设成一座点燃梦想、塑造品格的灯塔,照亮学子们奔赴山海、报效家国的行程。(陈文 陈建伟 陈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