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科创职业学院锚定“双高”建设目标,以“智能引领创新发展,科技创造美好生活”为统领,创新构建“一群一院一基地一企业一品牌”的“五个一”协同育人生态圈,形成“双驱动、六协同”的产教融合模式,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创新机制共建生态,打造产教融合新模式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以“四权分置”改革为核心,形成了产教融合的“科创模式”。学校将人、财、物、知识产权的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收益权分离,通过与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中数控”)、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立讯集团”)、重庆忽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忽米科技”)等企业共建智能制造装备技术服务公司,实现了办学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例如,学校以设备入股与骨干企业成立生产型公司,共管精密制造实训中心,年均生产精密零部件超10万件,全部学生实现全流程参与。技术入股引入风投基金成立研发型公司,组建混编研发团队,累计转化科技成果13项,其中“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制造装备远程诊断与控制关键技术研究”获批重庆市高校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品牌入股成立机器人维修培训中心,联合产业基金打造“培养—培训”一体化平台,年均培训企业员工超2000人次。这一机制不仅打通了产业链与教育链的价值传递,更通过股权分红、人员双向流动等政策,实现校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双向兼职比例达40%,解决了职称评定、岗位晋升等传统堵点。
在此基础上,学校牵头构建“两团两体”联盟生态,形成覆盖产业链、专业链、创新链、创业链的融合闭环。通过成立重庆市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职业教育集团、重庆市人工智能职业教育集团、全国智能制造与机器人运维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参与组建首批国家级别西部职教基地市域产教联合体,学校联合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重庆云谷·永川大数据产业园等200余个企业和产业园,构建了智能制造装备技术服务新业态联盟。联盟通过定期召开产教园理事会和实体公司董事会,统筹教学与生产资源。例如,与华中数控共建智能装备在线大数据监测与服务平台,将故障响应时间缩短至2小时,为中小企业降低30%的运维成本。联盟推动校企共建西部智能制造与机器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开发“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等国家级别精品课程,4门课程入选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
实体化运作的多类型公司成为产教融合的关键载体。生产型公司通过规模化生产反哺教学,将企业真实订单转化为实训项目,学生年均参与完成技术工单3000余项。例如,研发团队开发“数字孪生虚拟实训平台”,助力学生团队斩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培训型公司则整合学校创新创业科技园、西部(重庆)科学城大创谷卫星园等三级孵化平台,年均孵化学生创业项目20个,典型案例“智感未来—智能感应系统”等5个项目入选大湾区科学论坛科技成果转化实践典型案例,带动就业200余人。这种“教学—生产—研发—创业—服务”一体化模式,使专业群建设与产业需求深度契合,60%的毕业生进入行业龙头企业。
党建引领与团队建设为机制创新注入强劲动能。学校将党支部建在实训车间,打造“强党建、育团队、推改革”的工作机制,把主题教育搬进企业车间,把教学科研做到生产线。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门,获得重庆市高等学校“大思政课”建设优秀案例一等奖。出版国家规划教材8部,校企合作开发新形态教材20余部,其中《工业机器人编程应用》被全国百余所高职院校采用。这种“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模式,不仅解决了企业技术难题,更将工匠精神融入育人全过程,学生获国家级别技能竞赛奖项100余项,连续两年获得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优秀团队荣誉称号。
构建平台整合资源,提升技术锻造新引擎
学校以“西部智能装备与机器人运营维护中心”(以下简称“ROBOT120”)为核心,构建起覆盖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产业服务的全链条平台体系。依托与忽米科技、华中数控等企业的深度合作,打造“1个平台+1个中心+N个站点”的运维架构,实现10万余台智能装备的在线监测与预测性维护。该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与数字孪生技术,对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生产线进行实时监控和故障预警,年均处理工单5000余次。同时,ROBOT120平台入选全国工业大数据科教融汇创新中心和重庆市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基地,成为西部首个跨行业跨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这一平台不仅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更成为教学资源的重要来源——平台采集的工业数据被转化为“工业机器人编程应用”等国家级别精品课程的实训案例。
在实体化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学校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多层次产教融合载体。联合企业建成国家级别生产性实训基地,配备工业机器人工作站、智能传感实验室等高端设备,年均承接企业真实项目300余项。例如,与华中数控共建的智能装备在线大数据监测与服务平台将企业生产线映射为教学场景,学生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完成设备调试与工艺优化,近3年累计服务中小企业200余家,完成技术工单6800余项。此外,学校创新产业学院模式,组建西部智能制造与机器人现代产业学院、高端智能装备与虚拟仿真专精特新产业学院等8个校企联合体,获批重庆市职业教育现代产业学院和工信部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
技术研发与教学资源的双向赋能,是平台构建的关键突破点。学校将企业新技术、新工艺转化为教学资源,开发“数字孪生虚拟工厂”等数字化教学模块。这种“科研反哺教学、教学驱动创新”的闭环机制,使专业群累计授权专利126项。
资源整合的协同效应在创业孵化领域尤为显著。学校以国家级别众创空间为枢纽,联动西部(重庆)科学城大创谷卫星园、永川区大学生就业创业园,构建“三级孵化”体系。此外,学校还联合忽米科技、永川大数据产业园成立工业大数据技术中心,为初创企业提供数据标注、算法优化等技术服务,近两年协助13项科技成果以股份形式与企业合作。这种“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使学校获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通过多维度资源整合,学校构建起“园行校企”协同发展的生态体系。在永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部职教基地的支持下,学校与华中数控共建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基地,2023年为老挝定制工业机器人技术认证标准,输出课程体系与实训方案,培养国际化技能人才200余名。如今的ROBOT120平台,已成为西部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高地和人才摇篮,其“平台赋能、资源聚合、生态共生”的创新实践,为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重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学校以“新质智能制造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通过“岗课赛证”融合育人体系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联合华中数控、立讯集团、忽米科技等企业,基于ROBOT120平台监测数据,开发“学期项目引领、课程项目贯穿”的贯通式课程体系。例如,“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课程将企业真实工单转化为“设备监测—故障诊断—数字孪生调试”三级项目模块。同时,学院将“数字孪生虚拟工厂”技术融入教学,开发21门虚拟仿真实训课程。这种“教学场景即生产现场”的模式,使2024届毕业生岗位适配度达92%,职业技能证书获取率突破95%。
一是创建“双驱动、六协同”产教融合机制,即学校企业双驱动,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实训基地、教学资源、“双师”团队、技术平台、众创空间。学校以“深化六协同、打造六基地”产教融合模式为核心,与华中数控共建“科创华数智能制造学院”,开发书证融通课程5门,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分互认;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产业学院,将生产线数字孪生系统纳入教学,学生研发的智能监测模块应用于智能制造生产线,为企业年节约运维成本4800万元。投资1.1亿元建设西部智能制造与机器人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二是构建技术创新与师资建设双向赋能体系。学校组建由企业工程师、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构成的“混编团队”,近3年承接企业横向课题30项,科研经费超500万元。教师团队中涌现全国模范教师、重庆市首席技能大师等领军人才,“智能制造与工业机器人教师团队”获得重庆市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重庆市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多项重庆市市级荣誉称号。
三是通过“三级孵化”体系实现成效全域辐射。ROBOT120平台服务中小企业500余家,创造经济效益超500万元。牵头成立的全国智能制造与机器人运维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联合244家单位推动跨区域标准互通,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
学校经验被权威媒体报道150余次,接待国内外院校考察200余场。在2025年重庆市“双高计划”建设终期验收中,学校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群、大数据技术专业群均获“优秀”级评价。未来,学校将加速建设职业技术大学,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输送智能制造生力军,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何弦 邓泽民 殷朝华 邓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