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坚持“求是致用” 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中国教育报 2025年04月11日 魏勇刚 蔡红梅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秉持“卓越导向、复合定位、标准引领、协同培养、创新驱动”的办学理念,确立“求是致用”人才培养定位,构建师范性、职业性、学科性“三性共生”的人才培养取向,形成课程、资源、评价、学段“四维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思政铸魂、实践赋能、协同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办学111年来,累计为西南地区及全国输送逾5万名“高素质、善保教、有发展”的复合型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强化“思政铸魂”,形成立德树人新模式

  课程思政全域覆盖,深化价值引领。学前教育专业全面贯彻《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实现专业课程思政全覆盖。“学前卫生学”入选教育部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同步开发“行走的思政课”实践体系。“故事姐姐”实践团队获得重庆师范大学社会实践优秀团队荣誉称号,形成示范效应。2018级本科生苏昕前往西藏昌都支教的事迹被主流媒体报道,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

  创新文化传承方式,增强文化自觉。学前教育专业依托重庆市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巴渝文化、红色基因有机融合,创新设计“红岩精神绘本创作”“革命故事儿童剧编演”等特色教学内容,创新性地将儿童爱国主义教育与专业实践相融合,实现文化传承能力与专业素养双提升。

  创新“三性共生”,打造人才培养新格局

  师范性筑基: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前教育专业传承“百年幼师”传统优势,将教育家精神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学前教育专业导引”等核心课程中嵌入师德案例教学模块,创新“德艺兼修复合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实施“驻园式”“双导师制”,通过高校教师与幼儿园骨干教师协同指导,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培育学生“以爱育爱”职业情怀。

  职业性固本:深化产教融合,强化实践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创建“幼儿仿真游戏实训室”等5个实训平台,构建“全周期·进阶式”实践教学体系,形成“观察见习—模拟实训—驻园实习—顶岗实践”四阶递进路径,深化“每日一刻,每周一园,每月一研,每期一赛,每年一文”的全过程养成性实践模式。与重庆市30所示范园共建实践基地,与23所幼儿园构建实践共同体,创新“文化建构—课程优化—师资培育—教研协同”协作机制。近3年,学生获得国家级别竞赛奖项105项。

  学科性赋能:推动教研融合,培养创新思维。学前教育专业依托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学科交叉融合,组建跨学科“儿童发展科学”研究团队,转化脑科学、STEAM教育等前沿成果,开发“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等特色课程。近3年,承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别课题6项、重庆市课题15项,发表高水平论文40篇,构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三位一体”教育生态。

  完善“四维贯通”,构建协同育人新体系

  课程贯通:双核驱动,夯实专业基础。学前教育专业依托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开发“巴渝文化传承”等跨学科课程群,将川剧等非遗项目融入教学。创新“基础—分流—整合”三阶培养模式,形成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个性发展、专业实践“四位一体”课程架构。承担教育部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建设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规划教材2部、重庆市精品教材4部。

  资源贯通:多元协同,优化育人生态。学前教育专业依托教育部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构建“U—K—I—C—F”(高校—幼儿园—教研机构—社区—家庭)协同育人共同体。研发“智慧幼教”平台实现跨区域资源共享,13项咨政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相关部门采纳。

  评价贯通:动态监测,保障培养质量。学前教育专业构建“师德素养+专业能力+社会服务”三维评价体系,实施第三方与增值评价双轨制。2019年通过教育部门师范类专业认证;2024年毕业生专业认同度达92%,用人单位满意度超90%。连续两年被重庆市教育委员会评为A类专业。

  学段贯通:终身发展,完善成长通道。学前教育专业构建“本科—硕士”衔接体系,设置教研型、应用型、复合型选修模块支持学生多元化发展。依托虚拟教研室,实施“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通过“百名校友赋能行动”支持110余名园长及骨干教师。承接“幼师国培计划”等培训项目30项,五年累计培训幼师1800余名。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立足“求是致用”育人理念,通过思政引领筑基、实践体系创新、资源协同赋能,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精准对接。在服务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形成具有示范价值的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重师模式”,为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魏勇刚 蔡红梅)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08坚持“求是致用” 培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魏勇刚 蔡红梅2025-04-11 2 2025年04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