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因师而立、缘师而兴、依师而荣,致力于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积极响应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号召,以丰富教育家故事内容、创新教育家故事讲述方式、拓展教育家故事传播路径为着力点,面向全校师生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并在巴蜀大地上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挖掘四川历史名人资源
丰富教育家故事内容
巴蜀自古文化氛围浓厚,杰出人物辈出,其中不乏对中国教育事业作出积极贡献的教育家。以四川历史名人文化普及基地落地学院为契机,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师团”(以下简称“讲师团”),对四川历史名人中的教育家,如西汉时期“公学始祖”文翁、清代锦江书院山长杨芳灿、近现代教育家晏阳初等的生平、著作、教育实践、精神遗产等进行全面整理和深入挖掘,让教育家故事从“历史记忆”转化为“鲜活的教育力量”。通过系统呈现教育家经历,一方面,生动展现教育家形象,使“听故事的人”产生情感共鸣;另一方面,还原教育家思想形成的脉络,让“听故事的人”更加深入理解不同教育家的思想在当下的价值,进而提升进行自我教育的行动力。
依托讲师团多学科背景
创新教育家故事讲述方式
多学科解读教育家故事。学院讲师团采用历史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视角,对教育家的成长经历、教育思想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教育实践产生的积极影响等进行多维度解读,充分展现教育家故事的丰富性。同时,借助数字人文技术,构建教育家思想的知识图谱,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教育家思想的演变脉络,增强故事的学术性与感染力。
挖掘教育家思想的当代价值。讲教育家故事并非简单复述历史,而是要结合不同时代中国社会变革的背景分析教育家的理念如何回应时代需求。学院讲师团结合教育家教书育人实践,系统分析阐释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赋予教育家思想以新的时代价值。同时,提炼教育家实践、理念中蕴含的教育经验、教育智慧,致力于为当前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寻找可以借鉴的解决办法。
从面向校园到走向社会
拓展教育家故事传播路径
融入教育教学实践。学院讲师团通过进行课程设计、举办学术讲座、撰写文章等形式,将教育家故事融入教育教学实践。在全校通识课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开设教育专题,引导学生认识古往今来的中国教育家,理解中华传统师道文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举办教育家精神专题讲座,以教育家的教育实践为案例,为师生解读教育家精神内涵与“四有”好老师标准,提升其思想境界和业务能力;以教育家故事为载体,为《四川师大报》撰写阐释教育家精神的系列文章,培育师范院校良好的教育生态。
构建多元传播体系。学院整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优势,打造立体化的传播网络,通过拍摄短视频、在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推文等形式,将教育家的生平事迹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扩大教育家故事影响力。同时,学院讲师团走进幼儿园,带领幼儿体验春联文化,将陶行知的知行合一教育理念付诸实践;走进中小学,通过讲述教育家在艰苦岁月中坚守讲台的故事,使中小学生更加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此外,学院讲师团受邀为成都市龙泉驿区中小学校长“未来教育家”项目、西南交通大学“知行”辅导员工作沙龙作教育家精神专题讲座,讲座内容围绕巴蜀教育史上的标志性人物展开,重在阐述教育家的育人智慧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意义。
截至2025年4月,学院讲师团以《三苏家风与苏轼教育理念》《薪火相传:晏阳初的近代乡村教育与新时代教师担当》《用爱铸魂:基层教育者的师者情怀》等为题目,公开举办讲座40余次,“听故事的人”接近1万人次。讲座内容被多家媒体报道,显著增强了教育家故事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激发了更多人对教育的热爱、理解和支持,在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面向未来,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将持续丰富教育家故事内容,探索创新讲好教育家故事方式,深入拓展讲好教育家故事路径,引导、激励师生见贤思齐、砥砺前行,并推动教育家精神在巴蜀大地进一步弘扬。
(陈丁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