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加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和专业建设”“建设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
咸阳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师范类院校,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期以来一直注重对历史文化的研究传承。近年来,学校积极将非遗文化引进校园,将非遗文化融入课堂、进行研究,开展传承与保护和传播与推广活动,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当代大学生心灵,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以课程为基础
拓展文化育人领域
近年来,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非遗传承保护相关内容融入到大学生人才培养中,充分吸收包括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等内容在内的非遗项目作为课程重要素材。将秦汉战鼓、蛟龙转鼓、旬邑唢呐等非遗项目融入音乐学和舞蹈学专业的相关课程。将体现秦人阳刚之气、朴实豪放性格的武术项目“红拳”引入到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将八极拳、陈氏太极拳、太极剑、劈挂拳、翻子拳、通背拳、形意拳等传统拳术作为专业课程内容。以此为基础,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总体教学目标和框架,在课程教学中,既让学生感受到了非遗的艺术魅力,也增强了其文化自信。
以研究为依托
提升文化育人高度
学校除了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强非遗传承与利用,在科学研究方面也积极开展非遗方面的研究。学校现有与省级非遗相关的省级科研项目10余项。自2013年起,学校对秦汉战鼓展开学术研究,现有相关校级科研平台两个,围绕秦汉战鼓申请立项的厅局级以上科研项目9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篇,出版《秦汉战鼓艺术研究》专著1部。2023年,以秦汉战鼓为主题申报的“推进非遗乐舞传承 创新校园文化育人”获得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此外,学校还有多项以非遗项目为研究对象的项目,“‘秦腔’与陕西地域文化的传播发展研究”“黄陵面花主题数字绘画多元发展研究”“黄河流域关中民间泥塑的文化记忆与传承研究”“新媒体视域下非遗舞蹈‘洛川蹩鼓’的传承保护研究”“非遗域下陕西眉户戏流变与发展”“陕南羌族羊皮鼓舞与地方高校民族舞蹈教育研究”“陕西‘非遗’音乐融入地方高校美育建设的策略研究”获得省级或厅局级科研项目立项。这些研究项目为学科研究拓宽了视野,也为非遗的进一步传播奠定了基础。
以实践为抓手
创新文化育人路径
学校积极让非遗文化在学校生根发芽,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让非遗“活”起来,为中国非遗文化传承贡献咸师人的力量。美术学院学生王博帆作为黄陵面花非遗传承人,受邀在权威媒体上进行展示;大荔面花项目入驻学校创新创业基地。学校借助“互联网+”背景下的非遗保护与传承机制,线上线下共同发力,运用“数字化+非遗体验”的营销模式,助力当地乡村振兴。学校将地方传统戏剧汉调桄桄与自媒体紧密联合,助力地方戏曲在高校的传播,创新文化传播形式。学校将马勺脸谱绘制、户县农民画等引入创新创业基地,进行开发研究。2023年3月,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秦汉战鼓”传习基地在学校挂牌,并成立秦汉战鼓艺术团,艺术团在学校舞台、城市广场、地标建筑等场合进行实地表演,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学校将非遗项目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生实践、社会服务的做法一方面加大了对非遗文化的发掘与传播,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当代大学生心灵、以文化人、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目的。今后,学校将进一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资源,将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充分融入立德树人各个环节,推动区域性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和创造性转化,引导大学生从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咸阳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 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