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大学法学院

以实践为导向 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

中国教育报 2025年04月08日 王宗正 周一颜 项一丛 肖磊

  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法治人才培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温州大学法学院作为地方法学院校,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践行新文科教育理念,坚持以实践为导向,锚定“扎根商土、德法兼修、服务发展”的法治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四融驱动”的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推行“五维协同”的法学实践教育机制,走出了地方综合性大学特色法治人才培养之路。

  锚定“扎根商土、德法兼修、服务发展”法治人才培养目标

  温州大学法学院回应法治国家建设重大战略需求,立足区域经济社会特点,探索法学专业人才培养区位优势和特色发展。强化课程思政,坚定理想信念,率先出台并实施《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方案》。丰富“德法兼修”中“德”的内涵,将浙商“四千精神”和“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创新”的温州人精神纳入人才培养标准,挖掘传统商业文明中的商事伦理,涵养法治精神,探索出兼具操作性和示范性的“一化四全”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培养“精法律、通商情、懂涉外”的复合型高素质法治人才。

  构建“四融驱动”的法治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温州民营经济发祥地优势,主动回应区域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法治保障需求,探索“四融驱动”的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学科融通:以复合型法治人才知识和能力要求为目标,形成“通识+专业核心+特色方向+跨学科”的课程体系,通过革新课程内容、融合跨学院师资,消除学科壁垒,实现课程融合师资共用。产教融合:合作共建全国首家依托高校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庭等40多个实习实训平台、8个省级以上产教融合项目。科教融汇:将涉企法律问题、营商环境法治保障等全新研究成果编入教材、融入课堂教学;实施本科生学术创新训练计划,支持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近80%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来自教师科研,孵化省级以上学生科创项目和学科竞赛奖项近280项。内外融贯:依托“一带一路”温商国际仲裁院温大仲裁庭,获批省级首批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推进国内法教育与国际法教育相结合。

  完善“五维协同”的法治人才实践教学机制

  遵循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要求和规律,建构政产学研法治人才培养共同体,以实践教学体系生态化、教学平台集成化、教学资源精品化、教学团队“双师”化、教学方案项目化为路径打造“五维协同”的法治人才实践教学机制。

  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专业教育课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与创新教育课协同赋能、双向反馈机制;首创企业岗位见习,实现“企业—企业法务部门—法治工作部门”实践教学的链式递进。联合相关单位,共建温州大学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处基地等特色实践平台,集成劳动仲裁、调解、商事仲裁等实践模块,受浙江省人社部门、总工会等表彰8次,并被人社部门推广。编写《企业法务:从入门到精通》等4部实践教学教材,其中3部获批省“四新”重点建设教材;加强实践课程建设,“企业法务综合实践”获批省一流社会实践课程;完善教学案例库,出版案例教材3部。牵头组建以高校、民营企业、政府部门、律师、立法机关等为主体的法治人才培养联盟,深度共建课程、教材、团队、基地,常态化输出师资、案例、岗位等实践教学资源;与温州市司法部门、律协共建瓯越律师学院,打造“光正大企业法务讲坛”等校地合作品牌。实施项目式学习驱动教学,以用工管理、知识产权保护、企业合规审查、贸易救济等真实法治场景为内容,建设实践项目库,人工智能+企业法务、企业互联网纠纷化解、服务企业智慧法务、劳动人事争议智能庭审等获批省部级以上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

  经过15年法治人才培养实践与创新,学生综合素养显著提升,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超60%,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200余项,毕业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和发展能力明显提升,法学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人才培养效果获得行业和社会高度认可,为地方法学院系破解人才培养共性难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本。未来,学院将继续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持续探索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育人模式,努力培养更多复合型、高素质法治人才。

  (王宗正 周一颜 项一丛 肖磊)

中国教育报高校新风 11以实践为导向 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 王宗正 周一颜 项一丛 肖磊2025-04-08 2 2025年04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