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外语外贸学院

以“现代师徒制”助力艺术专业学生发展

中国教育报 2025年04月08日 林莉娅

  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艺术领域对于既懂理论又具实践能力且拥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求贤若渴。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凭借一系列创新举措,特别是在艺术类专业推行“现代师徒制”,助力学生更好地发展。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作为福建省一流应用型建设高校培育单位,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内涵建设核心任务,围绕“地方性、应用型、有特色”办学定位,持续探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特别是在艺术类专业教育领域,走出了一条以“现代师徒制”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新路径。

  系统耦合:“现代师徒制”与产教融合的“化学反应”

  产教融合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一环,而“现代师徒制”则是实现产教融合的有效途径。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依托“首善文苑”实践教学平台,将“现代师徒制”与产教融合进行系统耦合,探索出了“平台+制度”“教师工作坊+师徒制”“中国时尚+产教融合”的“3+”人才培养新范式,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类专业产教融合新生态。

  “平台+制度”夯实产教融合基础。学院投入专项经费建设“首善文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平台,总面积达2600余平方米,涵盖设计基础、视觉传达、数字媒体艺术、环境艺术、服装与服饰五大实训中心,并配有3D打印、金缮修复、宋代点茶、动画渲染、服装刺绣等艺术类教学设备,充分满足艺术类专业学生实践实训需求。同时,学院制定实施《“现代师徒制”管理办法》《教师工作坊建设与管理办法》等制度,从顶层设计上对“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进行规范与引导,为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教师工作坊+师徒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院以“专业+技能”为方向,建立行云坊(动画)、尚品坊(服装与服饰设计)、有所坊(环境设计)、悦则坊(视觉传达设计)、光影坊(广播电视编导)、宋朝美学生活馆、唐潔工坊7个教师工作坊,每个工作坊由1名负责人带领4—5名专业教师组成导师团队,并吸纳20—30名学生作为工作坊成员。在工作坊中,导师团队以真实项目为载体,采用“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师徒制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与培养。这种“导师+项目+学生”的育人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中国时尚+产教融合”拓宽人才培养视野。学院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主动融入“中国时尚2035”计划,与福建省服装设计师协会、利郎中国服饰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承办“海·蓝设计节”“中国国际时装设计创新作品大赛”等活动,搭建起学生与企业、行业交流互动的平台。同时,学院还邀请国内外知名设计师、艺术家来校举办讲座、工作坊等活动,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审美感知力,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艺术设计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学训用研创:“五位一体”构建“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体系

  在“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构建了“学、训、用、研、创”“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

  “学”为基础,强化专业理论素养。学院注重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通过课堂教学、在线课程、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系统传授艺术设计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前沿知识。同时,学院还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研讨和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训”为关键,提升实践技能水平。学院充分利用“首善文苑”实践教学平台,将真实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通过项目实训、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用”为导向,促进学以致用能力转化。学院注重将学生的实践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价值,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研发、产品设计、品牌策划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

  “研”为深化,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学院鼓励师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产学研合作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工作,通过项目带动和成果转化,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和协同创新。同时,学院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创”为目标,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学院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热情。同时,学院还积极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指导和支持服务,帮助学生实现创新创业梦想。

  产学协同:深化育人机制改革,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

  在推进“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注重与企业深度合作,引入企业“真题”项目,融“真做”于教学全过程,实现产学协同深化育人。同时,学院还积极推进个性化教育,助力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

  引入企业“真题”项目,实现产学协同育人。学院积极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将企业的真实项目引入课堂作为教学案例和实践内容。通过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共同实施教学过程等方式,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效衔接。同时,学院还鼓励师生积极参与企业的项目研发和产品设计工作,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和协同创新。

  融“真做”于教学全过程,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学院注重将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项目实训、案例分析、毕业设计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同时,学院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和竞赛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和活力。

  推进个性化教育,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学院注重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通过开设选修课程、提供个性化指导和服务等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同时,学院还积极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创新创业平台,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并发挥其潜力。通过个性化教育的实施,学院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

  国际交流:拓宽国际视野,提升育人质量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与国际知名高校、设计机构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同时,学院还积极为学生提供海外学习和实践机会,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学院与意大利锡拉库萨美术学院共同举办由国家教育部门审批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同时,积极与国际知名高校和设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举办学术研讨会、设计工作坊等活动。同时,学院还鼓励学生参与国际设计竞赛和展览活动,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竞争力。

  提供海外学习和实践机会,提升学生国际竞争力。学院积极为学生提供海外学习和实践机会,如组织学生参加海外艺术研习、海外实习项目等活动。通过海外学习和实践经历,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设计理念,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院注重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如聘请国际知名设计师和艺术家来校授课或举办讲座、引入国际先进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通过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学院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学习体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在“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为产教融合提供了有益经验和启示。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内涵建设,探索更多符合时代需求、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育人新模式,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一是持续优化“现代师徒制”人才培养体系。继续完善“学、训、用、研、创”“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与企业深度合作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二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学生视野。继续加强与国际知名高校和设计机构的合作关系,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时尚触觉;同时积极为学生提供海外学习和实践机会,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三是推动产教融合向更高层次发展。继续深化产教融合内涵建设,探索更多符合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的育人新模式;同时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产教融合向更高层次发展,努力培养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

  (林莉娅)

中国教育报高校新风 11以“现代师徒制”助力艺术专业学生发展 林莉娅2025-04-08 2 2025年04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