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师范学院

数字技术赋能英语课程改革创新

中国教育报 2025年03月01日 袁永庆 杨明嵛

  在信息化、智能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浪潮中,教育领域正经历深刻而广泛的变革。成都师范学院作为培养高素质教师的学府,积极响应时代号召,主动探索基于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英语课程改革。2023年10月至2024年11月,学校作为牵头单位完成国家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教学师资培育研究”,该项目由高校与企业联合组织,通过技术培训、经验分享与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全面提升英语等多学科教学效率与质量,旨在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推动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与人才链的有机衔接。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有助于精准分析英语课程建设需求,优化课程大纲、教学计划与考核方式,培养掌握前沿科技的优秀师资队伍,并组建集教学平台、案例库、视频教程于一体的全方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英语学习体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意义

  伴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课题项目组秉承“立体化共建、多维度融合”的教学理念,借助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力量,尝试对英语课程进行创新性改革,以期实现英语教学的智能化、个性化与高效化。

  基于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的课改内容

  (一)构建智能教学平台,优化学习生态

  核心课程聚焦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构建功能完善的智能教学平台。该平台整合高清视频教程、互动式练习与即时反馈系统等多样化在线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一站式英语学习解决方案。课程通过慕课(MOOC)与小规模限制性课程(SPOC)体系,结合理论学习、案例分析和项目实践,打造多元融合的教学生态,满足学生从初学者到高阶学习者的需求。平台还搭载强大的数据分析功能,实时追踪学生的学习进度与表现,为教师提供精准反馈,助力教师优化教学策略,推动个性化学习的全面实施。

  (二)智慧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习潜能

  课程内容设计紧扣人工智能领域发展,引导学生阅读前沿中英文文献,探讨人工智能伦理、社会影响等议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对课程数据进行智能化分析,精准诊断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薄弱环节,生成个性化学习计划,为学生量身定制适合的学习路径。这种以问题驱动为核心的课程内容设计,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针对性与实践性,还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热情。

  (三)创新引入教学方法,丰富课堂形态

  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综合运用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等形式,强化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及协作能力。教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线,深度融入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技术,设计了多种案例分析与实验操作场景。实施过程中灵活运用线上互动、线下实践以及视频直播等多种形式,显著提升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与适应性。此外,还通过小组讨论、作业评比和协作任务的设置,建立教学共同体,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四)建立智能评估机制,推动反馈闭环

  基于智能技术开发的评估系统,可实现多维度、全方位的英语学习成果评估。考核体系注重多元化设计:在线学习(如教学视频和电子教材)占比为40%,课堂互动讨论占比为20%,实验与项目实践占比为30%,期末论文占比为10%。系统通过智能化数据分析即时生成详细的评估报告,直观呈现学生的优势与不足,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智能反馈机制能够实时同步评估结果至学生与教师,支持教学策略与学习方法的优化,确保学习进步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评估体系的创新设计,既关注语言知识与技能掌握,又强调语言运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了英语课程评价的科学性与全面性。

  课程改革成效与展望

  经过实践,项目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对“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课程进行了全面修订,加入了更多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和案例分析,强化了对英语等多学科课程的实践指导;项目开展期间培养了400余名成都师范学院本科生,进一步帮助他们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和现代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参加2024年度“建行杯”四川省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并荣获四川省赛区三等奖,指导学生参加2024年度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并荣获四川省赛区二等奖。

  未来,成都师范学院将继续深化基于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的英语等多学科课程改革,进一步完善智能教学平台功能,拓展其应用场景。同时,学校还将加强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教师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为学生提供更具创新性和实践性的学习体验。

  (袁永庆 杨明嵛)

中国教育报高校新风 03数字技术赋能英语课程改革创新 袁永庆 杨明嵛2025-03-01 2 2025年03月0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