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邮电大学

多措并举培养卓越工程人才

中国教育报 2025年03月01日 陈前斌 胡学刚

  创新构建“政产学研用”多元协同育人模式是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的重要举措。面向这一需求,重庆邮电大学以服务国家和地方需求为牵引,围绕“工业软件”“智能汽车”“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以全周期工程教育、产业需求为导向,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提出并实践“融合创新、多方协同、互利共赢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采用“高校+园区+企业”共建、共管、共享模式,系统构建人才培养新体系,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新范式。

  创新协同机制

  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新生态

  学校提出并实践“融合创新、多方协同、互利共赢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采用创新的组织形式,强化学校、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协同,构建与现代产业学院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

  此外,学校与行业龙头企业紧密合作,牵头成立或依托相关产业创新联盟,构建出学院、研究院、联盟“三位一体”的理事会治理模式。通过成立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董事会平台,学校与610家企业全面开展合作,有效打破了校企合作的壁垒。同时,学校与相关园区成立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或研究院,双轮驱动,实现协同互动、资源共享,打造了一体化现代产业学院创新服务平台与人才培养基地。

  “校—园—企”协同

  提升人才培养效能

  学校采用“高校+园区+企业”共建、共管、共享模式,汇聚学校、园区、企业、地方政府部门各方合力,系统构建人才培养新体系,解决了组织链、管理链、文化链等体制机制难题,破解了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的滞后难题,提升了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度。

  通过校企共建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共建实验室、联合攻关等方式,现代产业学院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等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15项,年均科研经费超5000万元。获国家科技奖励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5项。

  围绕产业办专业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探索围绕产业办专业,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把学院办在产业园区,缩短了培养“时差”。一是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优化专业占比达31.67%,不断增强专业与重庆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的匹配度,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二是贯通培养。学校按照本科生“2+2”、专业型研究生全日制模式办学,打造招生—培养—就业贯通新模式,创新运行机制,高质量推进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建设。三是互通师资。学校充分发挥学院和研究院人才“蓄水池”作用,探索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建立校企教师、人才授课激励机制,推进校企导师联合授课和联合指导。四是打通课程。学校探索建立企业需求与学院人才培养定期沟通会商机制,把企业培养环节前移,实现产学研课程与培养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课程内容与技术发展衔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实践效果显著,现代产业学院本科专业入选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级别8个、省部级3个,其中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完成国家新工科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5项,其中2项新工科项目结题评审为优秀,相关成果在全国推广示范。

  场景浸入

  创新融合实践新路径

  学校聚焦需求建场景,打造实景式工业互联网技术实验大场景和浸入式工业互联网创新体验大平台,同时,多措并举对课程、教材、实践平台、教师队伍等核心要素进行全面升级与重塑,破解工程教育与生产实践脱节的问题,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打造“人—车—路—网—云”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实验大场景和浸入式创新体验大平台,为学生与园区企业提供实习实训、技术验证、产品测试、创新创业、学科研究等服务。学校建成5个实景式技术实验大场景和浸入式创新体验大平台,与众多企业联合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和育人平台10个,满足专业实训要求。

  近年来,学校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成效显著,新增国家级别一流课程8门,建成市级一流课程72门,入选国家规划教材和市级重点教材16部。建成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科研团队13支,“双师双能”型教师达75%,超过15%的教师为国家或省部级人才。工业互联网现代产业学院入选首批全国现代产业学院,集成电路学院被重庆市教育主管部门推荐参评第二批全国现代产业学院,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推动现代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

  (陈前斌 胡学刚)

中国教育报高校新风 03多措并举培养卓越工程人才 陈前斌 胡学刚2025-03-01 2 2025年03月0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