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三十载 贯通融汇育英才

——苏州大学文学院探索汉语言文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
中国教育报 2025年03月01日 阴浩 陆亚桢

  作为人文社科领域的核心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任。1994年,国家教育部门根据“扶强保重,合理布局”的原则,在全国多所高校建立“文科基地”,苏州大学文学院的汉语言文学基地作为首批基地之一,于1995年开始招收学生,至今已有30年办学历史。苏州大学文学院依托深厚的人文底蕴与学科实力,探索新时代汉语言文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路径。

  通识教育与模块化培养的双轨实践

  1995年首批基地班进行招生,2023年学院加入江苏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2024年实行汉语言文学(拔尖创新班)本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累计向社会输送了900余名学术人才。学院以“创新”和“卓越”为核心理念,致力于培养兼具扎实专业基础、突出学术研究能力与宽广国际视野的人才。在此过程中,通识教育与模块化培养方案成为关键路径。

  深化通识教育实践,以经典文本研读为核心,通过《诗经》《说文解字》《红楼梦》研读等经典课程,引导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人文情怀。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社会热点,形成“以文载道”的实践能力。以人格教育为根基,注重学生普适能力培养与人格塑造,提升学生社会适应力与终身学习能力。

  系统设计模块化培养方案,突破传统培养模式的局限性,以系统科学为框架,整合课程教学、文化素质与实践创新体系,形成“核心+拓展+实践”的立体化结构。模块化设计通过优化课程衔接,弱化单一课程独立性,强化交叉融合,形成“螺旋式上升”的知识体系。同时模块化可以灵活支持个性化培养方案,学生可提前选课、跨级学习甚至选修研究生课程,实现贯通式培养,提升育人效能。

  通识教育与模块化培养的双轨实践,既夯实了学生的人文底蕴,提升了创新能力,又回应了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探索了“宽基础、强实践、重创新”的育人路径。

  人才选拔与特色写作培养的创新实践

  学院创新人才选拔机制,着力培育具有学术潜质与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建立“价值引领+学术基础+创新潜质”的三维评级体系,强调价值引领,通过思想品质考核选拔兼具家国情怀与学术抱负的优质生源;注重考查学生文学兴趣与文本阅读积累,强化写作能力专项评估;破除唯分数导向,重点考查学术探索精神与知识迁移能力;为每名学生配备学术导师,聚焦学生科研能力提升,学生学术成果数量稳步提升。

  写作,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能力,对其事业发展的深度与广度具有较大影响。苏州大学文学院在写作教学方面,有着丰厚的底蕴,并逐渐发展成为当代作家成长的摇篮,先后培养出一批国内有知名度的作家,有5名教师获得鲁迅文学奖,1名教师获得百花文学奖中篇小说奖,1名教师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新人奖。学院构建阶段式写作培养体系,依托“江苏当代作家研究基地”,将学术研究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通过学生参与教师课题、开展江苏当代作家作品研究与推广,打造理论与实践联动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创新,强化学生写作能力训练,开设“创意写作”“当代文学评论”等特色课程,由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作家联合授课;进阶式论文训练,夯实学术根基,一年级聚焦学术规范,二年级培养问题意识,三年级衔接毕业论文,形成从基础到创新的写作能力提升路径。

  “新文科”多学科交叉与国际化办学的书院实践

  2012年,基于建立全新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机结合,学院创办文史哲贯通的书院制教学模式——唐文治书院,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之路。

  学科融通,打破专业壁垒。书院在课程设置上打通文史哲,回到文史哲专业的基本面,设置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三大类70余种课程,努力处理好“专”与“博”的关系,形成“底宽顶尖”的知识结构。

  拓宽视野,增强文化自信。聘请海外人文领域知名学者、教授为学生开设系列讲座。在“引进来”的同时,学院大力开展“走出去”人才交流与培养。组织学生前往剑桥大学、杜克大学、爱丁堡大学等国际知名学府游学,参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暑期研习班、意大利威尼斯大学暑期研习班等海外交流项目。

  三十载春秋砥砺深耕,苏州大学文学院以创新魄力探索汉语言文学拔尖人才培养新范式。面向未来,学院将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培育兼具文化根脉与全球视野的新时代人文学者,努力为新文科建设提供“苏大方案”。

  (阴浩 陆亚桢)

中国教育报高校新风 03守正创新三十载 贯通融汇育英才 阴浩 陆亚桢2025-03-01 2 2025年03月0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