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体育·健康
2016年04月11日 星期一
青少年体育:“四轮驱动”才跑得快
本报记者 李小伟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艺术小学大课间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主,同时发展学生的柔韧性、灵敏性和协调性。图为学生在做仰卧推起成桥。 陈军 摄

    今年两会期间,著名运动员刘翔提交了关于青少年体育的提案。提案中,刘翔提出,青少年体质不乐观的现状让很多人都很担忧,并表示自己今后会把更多精力放到学校体育教育上。

    近年来,青少年体质连续下降,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呼吁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声音越来越多。

    冬奥申办成功催生青少年体育发展新机遇

    每个周末,北京市民周先生就会陪儿子到延庆、张家口一带滑雪。 “只要我不出差,和儿子一起来锻炼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随着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延庆、张家口一带成为冬季运动爱好者的“圣地”,周先生说:“冬奥会申办下来了,眼看雪场越来越多、设施越来越好,我和我身边的不少人都开始玩冰雪了。”

    今年尤其是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后,北京等地的冰雪运动呈现“爆棚式”增长。以青少年活动为例,“世界雪日暨国际儿童滑雪节”再次在中国上演,我国的15家滑雪场表演了丰富多彩的冰雪活动;全国青少年“未来之星”冬季阳光体育大会和华北五省“未来之星”冬季阳光体育大会随后举办,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6省(区市)分会场共有近5万名青少年参与活动。这两次大会成了孩子们欢乐的冰雪嘉年华。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助理李颖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了迎接2022北京冬季奥运会,我国提出了“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青少年抓起,从校园抓起。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体育总局开展了“北冰南展西扩”和“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制订了“冰雪体育长廊计划”和“冰雪阳光计划”,将青少年冰雪活动向更广泛地区推广。

    北到北京、黑龙江,南到上海、深圳,冰雪运动正在撑起青少年体育的“半边天”。

    雪圈、冰车、冰上自行车……不久前,北京市1500名小学生参加了一次冰雪嘉年华活动。作为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主办地,北京提出了800万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而要做到这一点,其基础就是在大中小学校全面普及冰雪运动。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正试点通过政府购买方式组织学生参与冰雪运动,未来会将学生参与足球和冰雪项目的运动痕迹记录到他的成长手册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

    为了让更多学生学习冰雪、爱上冰雪,黑龙江省将滑冰纳入到中考体育必测项目中,随着冰雪进课堂、冰雪进中考等举措的落实,广大学生和家长的热爱冰雪、参与冰雪的热情越来越高。

    “百万青少年上冰雪运动”“北冰南展西扩”活动让上海等地成为受益者,经过多年发展,目前上海拥有大学生体育中心和飞扬冰上运动中心等十余个室内外冰场,经常举办以青少年为主的群众性小型冰上赛事。

    对于逐渐升温的上海冰上项目,上海体育局副局长郭蓓希望能够借鉴黑龙江等冰雪城市“百万青少年上冰雪”的做法,让更多的冰雪项目为孩子们服务。她说,上海的冰雪场馆基本上由社会资源掌握,冰雪运动多以俱乐部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来开展。这种通过社会资源发展冰雪项目,应该是发展的方向。

    中国教科院体卫艺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键指出,过去一到冬季,校园体育只剩下跑步。如今,冬季项目在各地“生根开花”,必将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有利于孩子们在运动中健康快乐成长。

    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初现雏形

    福建省自2010年启动实施“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和场所”建设以来,把“中心、场所”建设作为重大民生工程项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该省已建成88个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总投入达7.63亿元。

    福建省体育局青少年处处长侯玉珠接受采访时表示,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的创建,较大程度缓解了青少年体育锻炼场地不足的矛盾,“爱运动的孩子们课外和节假日有了活动场所,不用发愁没有地方锻炼了”。

    像福建省一样,全国许多地方都将青少年体育当作民健身的重点来抓,逐步构构筑起青少年体育的公共服务体系。

    江苏省常州市连续7年把“体育惠民工程”列入全市年度重点工作,强化组织推进,连续3年把“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纳入全市“民生幸福十件实事”,把青少年体育场地建设费用纳入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费用中,打造了具有常州特色的公共服务体系。该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黄建德自豪地说:“常州的青少年和市民一样,不出10分钟就可以参与到锻炼中。而学校体育场馆课后对外开放率也已经超过了80%。”

    在安徽省体育局青少处副处长蔡维燕看来,安徽省在实施了体育场馆共建共享、学校体育提升、青少年体育赛事培育、校园足球振兴、青少年体育人才强基等“五项行动”后,初步形成了以各级各类学生为主体,以体育传统学校、体育专项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体育户外营地为重点,以学校体育场馆、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为载体,以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完善青少年体育竞赛平台、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为手段的青少年个体与服务体系。

    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司司长刘扶民总结青少年体育工作时表示,几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育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服务项目稳步增加,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框架初步建成。

    多年从事青少年体育发展研究的广州体育学院裴立新教授认为,当前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范围比过去有了扩展,涵盖了青少年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质状况测试、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等内容,同时也扩展了青少年活动项目,“虽然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已初显成效,但体系建设仍需不断完善”。

    体教从“结合”正在走向“融合”

    初中生的体育课可以学跆拳道?在湖南省娄底市的娄底一中,这并不稀奇。不仅如此,娄底一中除了开设跆拳道课外,还开设了乒乓球课,老师都是非常专业的体校教练员。据娄底体校负责跆拳道的胡锦辉教练介绍,这就是娄底体校与一中合作创办的“项目进学校,教练进课堂”,这种新型的“体教结合”可以让学生们接触、了解这个项目,然后再根据兴趣和身体条件选择是否加入俱乐部,进行长期训练。

    湖南省体育局负责青少年体育的副局长熊倪说:“‘项目进学校,教练进课堂’不仅搞活了体教结合,还扩大了选材面,人才大量涌出。和优质学校‘联姻’后,教练员们再也不用发愁找不着后备人才了。”

    几年前,上海市在徐汇区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徐汇位育体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教体结合”紧密型管理模式,使其成为一所集体育训练资源与教育教学资源为一体的三集中综合性体育特色学校。几年下来,如今的上海市已经没有体育部门自己办教育的体校,“一切教育活动交给学校,教师的教学教研全都跟教育一样,体育和教育实现了无缝衔接。”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郭蓓说。

    体教紧密结合让国家体育总局各项目中心尝到的“甜头”一点不比省市小。田径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杜兆才,把去年在北京鸟巢举行的世界田径锦标赛上取得好成绩的功劳记在了扩大人口和很抓后备人才培养上。他介绍说,2014年成立的全国田径业余训练大联盟,面向全国各地大中小学和体校,通过体教结合发展校园田径。“目前,联盟成员单位达到332个,2015年分南北区举办的全国传统学校田径联赛,共有28个省市121所学校的1400名选手参加了比赛。”

    国家体育总局水上中心自2008年后就开展了走进校园的活动。2015年上海美帆俱乐部举办的帆船进家庭活动共吸引了32个国家的3000个家庭加入俱乐部;赛艇、皮划艇项目开始向中小学开放,2015年共进行了十站的校园赛艇行活动。

    谈到未来,该中心主任李全海信心满满,“今后我们的目标就是两个面向,面向学校、面向家庭,通过学校和家庭将水上项目传向社会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全民健身重点的青少年体育成为了“香饽饽”,在首都体育学院教授李相如看来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以前的青少年体育是体育部门的事,现在加上了教育部门,但还不够,必须靠政府、社会、市场、大众的共同推动,‘四轮驱动’才能让青少年体育驶上快速发展的康庄大道。”李相如说。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