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体育·健康
2016年04月11日 星期一
课课练:让学生爱上体育课
徐守森

    “两人一组站立式起跑抓球练习,提高了我的反应能力,‘逼迫’我在第一时间快速启动冲出去,而且充满乐趣,我觉得很有实效、有用。”北京八中高二(1)班女生张奕玮在参加了“课课练”后感慨。

    和张奕玮一样,北京八中的同学们都感到,在引入“课课练”之后,体育课变得有趣、好玩了,同时对增强体能非常有帮助。

    北京八中体育教师杨少卿对此的感受更多。他说:“‘课课练’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而丰富多样的运动方法和手段,让学生们真正‘动’起来了。经过测试,我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普遍得到提高。”

    由首都体育学院运动科学与健康学院院长李京诚教授主持的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国青少年体能素质“课课练”创新研究》近日举行课题研讨会。会上,包括杨少卿在内的十余位体育教师们对“课课练”的实效性给予了高度评价。

    李京诚介绍,“课课练”创新研究旨在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锻炼中促进学生体能素质发展,通过理念、方法、手段、器材和评价的创新,提出适合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实际和青少年身心发育特点体能素质提高的教学模式。“安全性、实用性、趣味性、简便性、互动性等是‘课课练’的显著特点。”

    李京诚举例说,一般一堂体育课上学生的练习不会超过5次,“课课练”运用新方法、新手段和新器材,力求让学生在很短时间里掌握课堂上所学,并反复练习,进而达到课外、校外自主练习,提升课堂效果和锻炼价值的目的。

    “简单地讲,‘课课练’就是每堂课孩子们都要练习相关的素质,这也是教育部门的要求。”北大附小马立军认为,小学阶段是人生发育生长的关键期,这时候有很多运动发展的敏感期,如柔韧素质、灵敏素质、节奏感、韵律感等,如果在这个时候抓紧开发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错过了这个时期再补救也是事倍功半。“实践中,我们将一二年级4节课的国家课程,改成了‘两大两小’:即两节大课是1小时,两节小课是40分钟,既在时间上有了保障,又让孩子们在相对长的时间里充分活动起来。”在项目的选择上,北大附小则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进行,一二年级学生主要进行柔韧性的训练,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在灵敏性上下功夫。马立军通过一个时期的试验后惊喜地发现,不仅孩子们体能有了增强,学习各种项目的积极性和素质基础都不同程度得到提高。“通过课题实验,我们更加相信,‘课课练’有利于改变学生爱体育却不愿上体育课的状况。”

    北京十四中龚真观老师带领体育老师们进行了《通过课课练对学生体型进行干预》研究。从高一到全校学生进行健康体质测试,每一学期一测,测试跟踪三年。龚老师说:“这一过程中,学生有一个加分的奖励,极大促进了学生锻炼积极性。关键通过功能性训练,女生们的身材有了不同变化,整体变美了,这让女生们对体育课趋之若鹜,都盼着上体育课呢!”

    北京育才学校韩荣说:“这些年,我们把‘课课练’的内容和游戏结合起来,积极地实践、创编,截至目前,共开发了300多个游戏。因为有了这么多成果,校领导打算将其汇编成校本教材,让孩子们传承下去。”

    功能训练的好处首都师范大学云岗中学黄莉老师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然而,令黄老师犯愁的是,学校里虽然摆放了好几屋子的鞍马、单双杠、铅球,却没有人用,但孩子们喜爱的功能性训练的器材却不让买。“我不想用、不敢用的器材摆在那里都生锈了,可是孩子们喜爱的、有实际用途的器材却进不了校门。要想让孩子们爱上体育课,就要从改革器材、改进器材进、出口做起。”她说。

    李京诚教授坦言,现在学校政府招标购买体育器材的做法令新型体育器材进入校园颇为艰难,这也让课题所提倡的创新器材、创新教法、创新手段受到很多制约。他呼吁,给学校更多自主权,让更多孩子喜爱的体育器材尽快进入校园中。

    (作者系首都体育学院副教授)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