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写课:从美声唱法到通俗唱法
赵宪宇

    《中国教师报》褚清源主编约我写关于“写课”的文章,他自己也写了多篇相关的文章,还引用了我以前文章的观点。我很有感触,这里有必要做个简单的盘点。

    说到写课,我可能是比较早提出这个想法的人,记得我还在原锡山市教研室工作的时候,就提出教研工作要变“美声唱法”为“通俗唱法”,就是由原来单一的论文撰写向灵活多姿的表达方式转变。2005年,我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的痛和痒》就是一本教育杂感集、教学故事集。前不久,《中国教师报》总编辑储召生还跟我说,他至今还存有我的几本教育专著,说的就是我后来出版的《教育的忏悔》《教育的错觉》《教育的觉醒》。这些集子里的文章都是写课、写教师、写学生、写教育的,不是长篇大论,不是高瞻远瞩,就是一些片段、一鳞半爪。我曾说,哪怕是“一地鸡毛”,写多了也可能有“雪泥鸿爪”。

    有的人曾经说我写的是教育杂文,因为就是随笔,就是杂感,就是体会反思之类,这种形式便于表达教学与课堂,便于抓住稍纵即逝的实践与感受,非常适合教师的工作特点,也很呼应教学的丰富多彩。忙碌中谈点体会,丰富中提炼些感悟,既是教研也是生活。不过,这种形式多样自由灵巧的表达方式,很多情况下却不被权威部门认可,也不入一些报刊编辑的法眼。特别是教师在职称评审和荣誉晋升时,也不算是所谓正规的论文,没有评价权重。因此,一个非常有趣有效且被一线教师喜闻乐见的研课形式,被忽略了,被明珠暗投了。

    面对目前教育科研的评价标准,我一边主张教师写必须写的论文,一边积极推动大家写教育随笔。我提出了教学表达的三个通道,并在《小学教学设计》等刊物发表。一是教育研究表达通道,就是写课题与项目申报书、结项书等研究报告,这个表达比较官方,有教科室、教科所等部门管理。二是教学研究表达通道,就是写教学工作的应用文,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计划、教学总结等,也有相关部门统领,就是教务处、教研室等。三是教学生活表达通道,这个就是所谓的写课,写教育教学中的即时感受,可以写教学的大雅之堂,也可以写教学的茶余饭后,可以高屋建瓴也可以贴地而行,可以庄严崇高也可以诙谐幽默。这个表达通道没有什么部门管理,几乎全靠教师的自觉,全靠对教学现场的用心感悟与捕捉。第三个通道虽然相对“暗弱”,却是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必由之路。只有写好了第三通道,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才能畅通。许多人一上来就写大部头文章,一开始就想写鸿篇巨制,就容易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其实,这三个通道应该是相互贯通、互相融合的,教学生活写好了,教学随笔写顺了,要写教育教学论文就有基础、有铺垫、有资源了。同样,三个通道齐头并进,教学随笔和教学杂感也会更加炉火纯青,游刃有余。

    20多年来,我写了数以千计的教学故事和教育感悟,并在2017年开设了公众号“杂文诗”,“杂文”就是杂感,体现文章内容的五花八门,“诗”重在抒情,更加灵动与快捷。也就是在这一年,我提出了“写课”概念,先后在《江苏教育报》《教育研究与评论》发表了写课的文章,并在公众号上不断撰文谈写课,在各地讲学时也积极推介写课。始终在写课研究的路上奔波,尽管影响不尽如人意,也不能改变目前职称评审中对这种教学表达低认可度的现实,但我仍然乐此不疲。让人欣慰的是,原来也有一批业界名家走在这条路上,像特级教师窦桂梅、闫学等,他们甚至起步更早,更有影响。现在,《中国教师报》扛起了倡导写课的大旗,聚集了一群写课的研究者,真是适逢其时,终于找到了组织,找到了队伍,找到了方向。

    有了《中国教师报》的引领,我相信写课的追求一定能促成一个风气,展现一种风尚,呈现一派风光。

    (作者系江苏省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

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