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高校已将学生社区视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阵地,但社区治理仍面临主体多元权责模糊、问题交织响应滞后等挑战,亟须通过党组织协同提升治理韧性。 结构韧性——构建弹性治理网络。 立体化组织架构革新。学生社区构建“校院党委—社区功能型党支部—党员楼栋长—宿舍联系人”四级联动体系,按物理空间组建功能型党支部,赋予其组织协调、资源整合、需求响应等职能,打通治理指令“垂直穿透”与需求“一线汇聚”通道。选拔学生党员任楼栋长,通过“每日走访+线上表单”构建“分钟级”需求捕捉网络,实现治理触角深度延伸。 制度化协同机制创新。社区党组织通过“党建联席会+清单化管理”整合治理资源。建立“多方联席会”制度,吸纳校党委、后勤、学院、学生自治组织等多方代表,推进“议题征集—研判派单—效果评估”闭环管理。推行“需求、资源、责任”三张清单,通过数字化平台公示权责并接受监督。开发“治理效能数字看板”,实时监测诉求响应率、问题解决满意度,推动治理网络动态迭代。 精准化资源配置更新。社区党组织构建“党建引领、按需配置、智能调度”的资源供给体系,统筹党建专项经费、社会捐赠资源、后勤服务预算等,设立“社区治理资源池”,重点解决学生急难愁盼问题。开发“社区治理驾驶舱”系统,集成学生基础数据、诉求数据、资源数据,通过人工智能算法自动识别高频问题、关联责任主体、生成处置预案,推动治理资源从粗放式投放向精准化匹配转型。 过程韧性——动态化协同治理机制。 三级响应风险防控流程。社区党组织建立“日常治理—风险预警—应急处置”三阶递进式流程。推行“党员责任网格制”,实施“每日巡查—每周建档—每月研判”工作法,筑牢风险防线。搭建“社区治理风险预警平台”,建立多维度风险评估模型,实现风险的智能预判与早期干预。制定社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组建“应急处置专班”,明确“接警—研判—处置—通报”四步工作法,提升突发事件处置效率。 经验复盘能力提升体系。社区党组织建立“一案一复盘”制度,在每次突发事件处置后72小时内召开复盘会,形成治理改进建议书并搭建案例库。通过定期组织工作坊,围绕典型案例开展模拟推演,邀请专家分享经验,推动治理团队从经验积累向能力进化跃迁。 文化韧性——培育共治共享社区认同。 价值共识的情感化建构。社区党组织创设“党员治理故事汇”,邀请师生党员分享真实经历和暖心故事,通过图文、短视频等形式传播,使“有事找党组织”从口号转化为具象认知。举办“社区治理大家谈”沙龙,培育“社区事即家事”共识。设计“治理公约启动”“责任区授牌”等仪式,邀请学生参与公约制定,强化其身份认同。 参与式治理的立体化实践。社区党组织搭建“提案制+场景化+阶梯式”参与体系,推行“学生提案制”,设立“提案工作室”,实行“办理进度+满意度”双向反馈。打造“共治咖啡馆”“议事亭”等实体空间,举办“早餐会治”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场景中参与治理。建立“新人—骨干—领袖”三级培养机制,培育学生从治理“旁观者”到“合伙人”的能力进阶。 治理认同的长效化培育。社区党组织构建“输入—内化—输出”循环生态,通过价值培育让学生“认同治理”,参与实践让学生“学会治理”,成果反哺让学生“主动治理”。形成“治理参与—正向反馈—文化传承”的螺旋上升态势,使社区认同持续流动,内化为师生共同的精神纽带,构筑“人人参与治理、人人共享成果”的良性生态。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