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6 星期三
安徽推动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培训全覆盖——
为大学生成长筑牢“心”防线
本报记者 方梦宇

  “真是太高兴了,班上一名干什么都想躲的学生主动和同学组队参加学科竞赛,上周还当选了班级学习委员。没想到他转变这么大,学习生活态度积极了很多。”近日,合肥工业大学辅导员王敏欣喜地告诉记者。

  改变的背后,源于王敏参加安徽省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系统培训后掌握的“共情倾听+渐进式引导”工作法的推动。近年来,安徽通过构建系统化课程、创新性模式、长效化机制培训体系,推动辅导员心理健康培训全覆盖,让辅导员从“心理健康工作的参与者”成为“专业化育人的主导者”,培训成效逐步转化为高校育人实效。

  一支专业化的学生心理护航队伍正悄然筑起“心”防线。

  1 顶层设计破局

  织密全员培训“一张网”

  一组组数据,展示了一项项工作的成效:

  截至今年10月,安徽已有5940名高校辅导员接受由安徽省教育厅主办的省级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到明年4月,将全面完成全省126所高校、1.1万余名专兼职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实现全员覆盖、全员过关。

  从2023年起,安徽将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纳入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成立由高校心理健康领域专家、资深辅导员、精神科医生组成的省级培训指导委员会,统筹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基础理论、实操技能、案例实操、危机干预”四大核心模块,要求所有辅导员均须通过56学时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新入职辅导员须通过专项考核方可上岗。

  学校之间基础条件不同,如何保证培训的效果?

  为破解“校际资源不均衡、培训质量难把控”这一痛点问题,安徽采用“省级统筹+高校自主”双线培训模式,省级层面依托安徽工业大学、阜阳师范大学、合肥师范学院等省内心理学学科优势高校,建立省级培训基地,开展集中式、进阶式培训;高校层面结合本校学生特点,开展个性化校本培训。同时,省级财政安排专项经费,保障培训师资、教材开发、实践基地建设等需求,确保培训不走过场、不打折扣。

  2 课程创新筑基

  兼顾系统完整与特色

  近日,记者走进安徽工业大学省级辅导员心理健康培训基地,一场“模拟咨询+现场督导”的实操课正在进行。学员分组扮演“存在学业焦虑的学生”“与家长沟通不畅的学生”等角色,由安徽省教育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徽工业大学教授王军现场指导沟通技巧。

  “这种‘沉浸式’实操比单纯听课管用多了,上次培训学到的‘共情式回应’技巧,我上周就用在处理学生宿舍矛盾上,效果特别好。”安徽医科大学辅导员王静在课后交流中说。

  翻开安徽省普通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基础能力培训课程表,记者发现,鲜明的实践性和问题导向贯穿整套课程始终。课程的三大类别清晰明了:一是围绕学生工作中的难点堵点,包括危机干预类、家校社医协同育人等棘手问题;二是结合具体理论开展谈心谈话或心理辅导实操训练;三是助力辅导员自我成长,传授自我成长与人格完善的心理学方法等。

  王军参与了课程设计全过程。他表示,每一节上线的课都要经历框架整理、反复论证、真实案例征集、精细打磨等过程,再经过集体备课会,专家组反复修改通过后方可进入课表。

  3 点面结合显效

  从“会做”到“善做”转变

  安徽大学辅导员李静曾遇到过因挂科陷入自我否定的学生,“以前遇到这种情况,我只会反复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反而让学生更抵触”。李静坦言,参加培训后,她运用“认知重构”技巧,先陪学生一起分析挂科原因,再制定“小目标”阶梯式提升计划,取得良好效果。

  “点”上的案例突破,渐渐转变为“面”上的成效提升。

  调研数据显示,心理健康培训后,辅导员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率从过去的62%提升至91%,二级院系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高校比例从45%提升至88%,学生对“辅导员心理支持服务”普遍非常满意。

  在安徽农业大学,辅导员团队结合培训所学,打造了“麦田心语”特色心理工作品牌,开展“情绪管理工作坊”“压力释放运动会”等活动40余场,覆盖学生1.2万人次。“现在主动来咨询的学生越来越多,辅导员从‘被动应对’变成‘主动服务’,校园氛围明显更积极了。”该校学生处负责人说。

  “下一步,我们将建立培训效果跟踪评估体系,把培训成果与辅导员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挂钩,同时开发‘进阶式’培训课程,在辅导员中培养一批心理健康工作专家型人才。”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范奇表示,未来安徽将持续深化培训改革,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