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4 星期一
严打“AI仿冒名人”乱象
陈广江

  据央视报道,一些社交平台上出现的所谓“专家科普视频”实为AI伪造,视频中专家的形象、声音以及场景都是假的,所介绍的知识毫无科学依据。这类乱象不仅侵害当事人和消费者的权益,更侵蚀着社会信任基础,必须重拳出击整治。

  AI仿冒之所以猖獗,关键在于“投入小、回报大”的畸形利益链。各类换脸应用程序随手可得,操作门槛极低。商家只需上传几张照片、输入产品文案,就能“创造”出专家代言的营销视频。这种“零成本造假”模式,让不法分子趋之若鹜。

  此类乱象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容易误导大量消费者,尤其是一些中老年群体。有权威专家坦言,错误信息一旦扩散,可能抵消专业机构多年的科普努力,甚至导致公众对科学知识产生怀疑。更严重的是,AI伪造内容正在侵蚀社会信任基础。如果连眼见为实的影像与声音都不可信,人与人、人与媒介之间的基本诚信很可能面临崩塌风险。

  整治这类乱象,不能仅靠事后追责,还要建立全链条监管体系。今年9月实施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迈出了重要一步,要求AI生成内容必须明确标识。然而,部分平台上的AI视频标识若隐若现,有的藏在边角,有的字体微小,还有的经二次传播后被故意去除。这些钻空子的行为,削弱了制度的约束力。

  网络平台必须筑牢第一道防线。目前,某些社交和电商平台对AI内容审核不严,甚至将其视为流量增长点。这种放任态度无异于为虎作伥。平台方应当投入技术力量,开发专门的AI内容识别系统,对可疑视频进行重点审核。同时,简化举报流程,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确保用户发现的仿冒内容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处理。

  执法环节需要形成合力。市场监管、网信、公安等部门应当建立联合执法机制,统一认定标准和处罚尺度。对于恶意伪造公众人物形象、情节严重的行为,可以考虑纳入失信惩戒体系,提高违法代价。同时,要探索建立“一站式”维权平台,降低名人维权成本。

  技术创新应当服务社会发展,而非成为欺诈工具。在鼓励AI技术发展的同时,必须明确技术应用的底线和边界。整治“AI仿冒名人”营销乱象,不仅关乎个别名人的声誉保护,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诚信建设。这需要法律法规、技术防控、平台责任、公众监督共同发力,构建起全方位的治理体系,让技术创新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还健康科普该有的样子,让技术真正向善向好,是全社会共同的期待,也是必须坚守的技术伦理。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