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岁以下的用户完成实名认证后,将自动开启“未成年人模式”并进行锁定,不支持自主退出,未成年人单日使用时长上限40分钟,每日22时至次日6时关闭使用权限;升级“亲子护航”能力,支持家长与孩子做亲子账号绑定,便捷管理孩子账号的浏览内容、使用时间和网络交友情况……日前,短视频平台抖音发布“未成年人陪伴计划”,对未成年人模式进行升级,以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 长期以来,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模式,大多建立在限制与隔离的思维之上,现有防沉迷系统多采取强制中断方法。这种方法却在实践中逐渐显露其局限性。防止短视频沉迷,必须夯实平台责任,而技术防线是第一道关口。平台企业必须超越简单化的时间管控,迈向纵深的技术治理,构建智能防沉迷系统。 平台此次新推出的措施回应了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现实需求。时间的限定有利于切断未成年人长时间沉迷的可能性,从而更有效保障未成年人的睡眠时间和身体健康,解决家长最担忧的熬夜刷视频问题。即将升级“亲子护航”能力,允许家长管理孩子账号的使用时间、内容风险,则构建了一个“平台—家庭”协同的管理模式。与之前单纯的系统强制管控相比,这是一个更精细、更人性化的补充,尤其是允许家长管理孩子的网络交友情况,能有效防范潜在的社交风险。 当然,未成年人模式好不好用、管不管用,不仅取决于措施设计的科学性,更离不开家长的主动运用与合理引导。家长一方面要多关注孩子的网络使用情况,了解未成年人模式使用规则,及时为孩子账号开启保护模式;另一方面也要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避免长时间刷视频、熬夜使用电子设备,用实际行动为孩子树立榜样。 同样,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平台的数字防护永远无法替代家庭的现实陪伴。当家长能够与孩子一起观看、讨论某个有趣的视频创作者,或对其热衷的流行文化有所了解时,代沟便开始消融。在这种平等、尊重的氛围中,家长关于“为何不宜久看”的引导和“如何辨别信息”的分享,才更容易被孩子听进去。这种基于共同语言的陪伴式引导,远比生硬的命令和禁止更为有效。技术手段筑起的是外在的防护网,而家长积极的配合、智慧的介入和真诚的关爱,才是滋养孩子内心世界、帮助他们建立健康数字习惯的内在免疫力。 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需要平台不断迭代技术手段,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家长也应通过更多陪伴与引导,为孩子构建丰盈的现实世界。技术的精准与亲情的温度深度融合,智能系统发出的提醒能与父母温暖的呼唤同频共振,才能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撑起一张最为坚实的防护网。(作者系陇东学院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