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8 星期二
坚守“冷门绝学”三十载
本报记者 张赟芳

  师者小像:王芬,山东大学考古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获全国最美教师、齐鲁最美教师等荣誉称号。

  在山东大学,有这样一位执着破解文化密码的教师——王芬。她戏称自己是田野里的“一根筋”,她常说“考古需要一股子执拗劲儿”。扎根考古领域三十年,她以“钻牛角尖”的倔强和执着叩问黄土,对话文物,解码中华文明的原初奥秘,追溯文化史诗的壮阔源流。

  扎根“冷门绝学”

  “刮面一定要注意,辨认好遗迹现象,采集的各类样品一定要做好记录……”在济南市章丘区焦家遗址发掘现场,项目负责人王芬的嘱咐声时不时地回荡在四周。

  2016年,王芬带着山东大学考古专业师生入驻焦家遗址。发掘工作启动伊始,由于对遗址的堆积状况不了解,整个发掘区挖到半米深,遗迹依然发现寥寥。沮丧的情绪让大家渐渐停下了手上的工作,只有王芬蹲在地上,一点儿一点儿地在土里摸索。“考古就是个耐心活儿。”在她眼里,连续几天、几十天没有重要发现是再正常不过了。

  天色将晚,“出遗迹了!”一名队员突然惊呼。瞬间,整个发掘区欢呼雀跃,王芬也难掩兴奋,立刻带领学生们清理文物、开展现场教学。

  自这天起,随着发掘工作不断推进,焦家遗址神秘的面纱被徐徐揭开:不管是城池营建中的先进技术和组织管理,还是早期礼制的制度创造和精神内核等,都从多角度证明这是一座黄河下游目前最早的一座城址。作为一处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原生型“古国”的代表,焦家古城立体呈现了中国文明起源阶段的黄河流域历史图景,成为我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近些年的代表性新成果之一。

  但这里还有许多重大问题等待破解。“焦家考古才刚刚起步,很多工作需要持续深入。考古是慢工出细活。”王芬说。

  在很多人眼中,考古工作环境艰苦,产出周期长,研究充满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然而,被很多人视为“冷门绝学”的考古学,王芬钻研了30年,从未想过放弃。

  多年来,她不知疲倦地穿梭在历史的脉络上,先后参与或独立主持山东日照两城镇、即墨北阡、邹平丁公、章丘焦家、上海松江广富林等大型遗址的发掘。其中,她主持的章丘焦家遗址考古发掘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和“田野考古奖”等业内重量级奖项。

  把生命“种”在田野里

  青铜、玉石、甲骨、陶瓷、金银、砖瓦、钱币、书画……初到山东大学博物馆,狭小的空间内排列着满满当当的藏品,着实令记者震撼。

  “山东大学博物馆于2020年入选国家一级博物馆,目前有文物和标本4万余件。博物馆最具特色的展区是文物通史展,95%以上的展品都是考古系师生在教学实践中发掘出土的。”山东大学博物馆副馆长杨海燕介绍。

  一个专业的成果如何能支撑起一座国家一级博物馆?在王芬看来,其根本原因在于山东大学历代学者留下的田野考古传统。

  王芬对田野考古有着近乎固执的坚守。她说,无人机航拍代替不了步行调查,泥土的硬度、坡度的变化,这些数据得用脚去感受。永远沾着泥土的登山鞋,左胸口袋别着5把不同型号的手铲,这就是王芬的标志形象。

  有些年份超过200天驻扎考古现场,她在时间里和每一处遗迹展开“细致对话”。2017年发掘大汶口文化遗址时,她趴在潮湿的泥土上整整6个小时,只为完整提取一块已经碳化的苇席痕迹。

  “她连呼吸都要控制,”当时的助手回忆,“王老师说,如果我们多呼出一口气,可能就吹散了五千年前古人留下的生活证据。”

  作为考古学院院长,王芬非常看重学生和教师田野考古的能力:“一定要把田野考古作为考古专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在王芬的从教生涯中,田野考古始终是教学主线任务。她长期负责“田野考古调查与发掘”“田野考古学”“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等课程。

  课堂之外,她先后带领10个年级的本科生、16个年级的研究生长期扎根田野,在山东即墨北阡、邹平丁公、章丘焦家等遗址高质量完成考古实习任务。

  “考古学是一门通过实物资料去研究人类历史的学科,最主要的研究途径就是通过田野考古的发掘调查获得文物资料、文化遗存,这是考古工作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许多重大考古发现的基础。”在王芬看来,从一个小小的实物出发,就能撬动学生的思维,扣问更深邃的历史奥秘。

  闯出一条考古学的新路

  虽然保持着近乎偏执的田野习惯,但王芬也不断探索着“笨功夫”之外的“巧路子”。“科技不是替代田野,而是延伸我们的感官。让科技成为读懂先民心跳的听诊器。”

  荷载10吨的电动航车、载重20吨的液压升降机、体视显微镜、金相显微镜、3D打印机、3D扫描仪……在山东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另外一个维度的考古发掘现场让人惊叹,各种高科技设备为考古实践赋能出新。

  近年来,山东大学的科技考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得到迅猛发展。王芬提倡考古的每个环节都应该深融多学科,她在国内首次组建团队开设“化学考古”全校通识课程和微专业,并将统计学引入考古数据分析,将AI技术融入教学科研。

  “考古学只关乎过去,没有未来”“新技术拯救不了考古专业的颓势”……各种质疑的声音,非但没有让王芬退缩,反而更坚定了她闯出一条考古学新路的决心。

  王芬打开手机给记者看了一张照片:焦家遗址探方里,新安装的土壤环境监测仪正与半截碳化的史前犁铧并排而立。“五千年前的农耕文明与今天的科技文明,其实都在做同一件事:突破认知的边界。”

  对于考古学的明天,王芬始终是乐观的。在她看来,“探寻何以中国,才能照鉴未来何处。考古学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带着一股子执拗劲儿做考古,中华文明的画卷才会更加斑斓醒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