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8 星期二
“妈妈在身边,孩子的心就定了”
本报记者 程墨 通讯员 汪正玺

  11月13日清晨,湖北省鹤峰县走马镇民族中心学校的宿舍管理员陈德凤,踏着覆有露水的小路走向学校食堂。随后,蒸腾的馒头热气不仅驱散了凉意,更守护着她与孩子之间那份触手可及的温暖。

  这份温暖的背后,曾有两道难题:一道是乡村学校“用工难、学生管理压力大”的现实困境;另一道则是众多像陈德凤一样的农村妇女,为照顾孩子无法外出就业,在“挣钱”与“陪娃”间挣扎。如今,鹤峰县一项以学校餐桌为纽带的创新实践,将这两道难题巧妙化解。

  作为鹤峰县走马镇古城村的一位普通村民,陈德凤的人生轨迹随着儿子在2024年升入初中开始住校而改变。

  “如果不是学校提供了这份工作,我可能只能和孩子他爸一起外出打工,一年到头见不到孩子几面。”陈德凤说。如今,凭借娴熟的家务技能,她被学校聘为食堂员工兼宿舍管理员,从此也住进了学校。

  “这份工作对我太重要了!”她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既能有稳定的收入,又能天天照顾孩子,我心里踏实了!”

  鹤峰县教育局工作人员周锐介绍,全县共在学校食堂聘用了207名员工,其中女性占比高达90%。这份“校门口”的工作,像一块“情感磁石”,将母亲们留在了孩子身边。政府不仅全额负担工资,还为他们缴纳“五险一金”,既有效缓解了家庭就业压力,也从源头上减少了留守儿童数量。

  “妈妈在身边,孩子的心就定了。”走马镇民族中心学校校长王凡明感受到了最直接的变化,“过去,班主任要花大量精力安抚想家的学生;现在,课余时间常见到孩子在食堂里找妈妈。留守儿童越少,我们的育人环境就越温暖,教育压力无形中减轻了很多。”

  除了提供岗位,鹤峰县教育局还致力于将这支“妈妈工”队伍培养成专业的后勤保障力量,每年定期邀请专业厨师和营养师,开展烹饪技巧、食品安全规范等培训。这不仅让学生餐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更让“妈妈工”们掌握了一技之长。

  “这些培训让我学到了真本事。”陈德凤说,“就算将来孩子毕业了,我凭这手艺和证书,在镇上找个工作也不难。”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