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7 星期一
广东海洋大学
九秩向海 谱写蓝色华章
林宇 陈淦添 梁缘

  在位于湛江市东海岛的广东海洋大学(以下简称“广东海大”)硇洲族大黄鱼繁育基地,百万尾金灿灿的鱼苗在水池中茁壮成长。这不仅标志着长期困扰业界的硇洲族大黄鱼人工繁育难题被成功攻克,更意味着距离它“游”上亿万国民餐桌、实现全产业链发展,又迈出了关键性一步。

  作为粤西优势渔业资源,硇洲族大黄鱼是现代化海洋牧场的理想品种,但其“离水易死”“活运易应激”,人工繁育是业界公认的“硬骨头”。广东海大将其作为“揭榜挂帅”重点项目,开发野生亲鱼工厂化室内强化培育技术,构建亲鱼综合驯化技术体系,持续深化“育繁推”一体化研究,推动硇洲族大黄鱼从实验室“游”向产业端,变科研成果为“产业活水”。

  一尾海水鱼,“游”出一条产业链。如今,广东正打造“海上新广东”,万顷海洋牧场正孕育万亿级产业,托举出一片蔚蓝色的经济新空间。在这波澜壮阔的征程中,深耕海洋九十载的广东海大,责无旁贷。学校加强原创性、引领性海洋科技攻关,助力优质海水产品越来越多地走上百姓餐桌。

  作为广东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发端,广东海大从1935年诞生起,就铭刻着“因海而生、兴海强国”的基因。学校心怀“国之大者”,立足广东、融湾向海、服务国家、放眼世界,把学校事业发展融入国家和广东省战略布局,为教育强国、海洋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蓝色动能”。

  因海而生

  点燃广东现代海洋教育星火

  “广东海洋大学在抗日烽火中诞生,90年来,学校始终与党同心、与国同频。”在2025年春季学期“思政第一课”上,广东海大党委书记杨洲引领师生重温烽火岁月、感悟信仰力量,希望学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涵养海洋情怀,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添砖加瓦。

  九秩奋进路,殷殷报国情。1935年,在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际,一群怀揣报国热忱的先贤,洞察到“兴渔盐之利”乃关乎国家命脉、民生福祉的大计,以“适于办学、便于出海实习”的卓识,在广东汕头创办广东海大的前身广东省立汕头高级水产职业学校,点燃广东现代海洋教育的星火。首批70名怀揣“兴海强国”赤子之心的学生于此扬帆启航。何镇浪等一大批热血学子“投笔从戎”,奔赴沙场。彼时,敌舰和敌机经常来汕头、汕尾海域和上空侵扰,学校被迫踏上颠沛流离的迁徙之路,在简陋的祠庙与民房里坚持办学,为国家培养渔捞和养殖技术人才,守护着“兴海强国”的炽热火种。

  家国脉搏的每一次跳动,都牵引着学校前行的方向。1955年初到1959年,学校的江门办学点在重重困难面前破浪前行,根据国家形势,结合实际需求,精准调整专业设置,培养急需的水产技术人才。1959年,学校从江门迁往中山县唐家湾(现珠海市),师生将课堂搬到生产一线。这段经历铸就了广东海大“服务产业、奉献社会”的优良办学传统。

  祖国哪里需要,就迁到哪里。学校在不断迁徙中横跨南粤大地。1962年,学校西迁到湛江。湛江从此成为广东海大人逐梦深蓝的母港,海大人以科技为帆,以梦想为舵,书写经略海洋新篇章。

  1997年,湛江水产学院与湛江农业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湛江海洋大学,成为中国大陆第二所海洋大学。4年后湛江气象学校并入,学校创造了“一年成功合并,三年实现三大跨越”的业绩,1998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本科教学评估合格,2000年提前迈入“万人大学”的行列。2005年,学校正式更名为广东海洋大学。2010年,广东省政府部门和原国家海洋部门共建广东海洋大学,学校开启驶向更广阔海域的新航程。

  党建引领跨越发展,百舸争流奋楫勇进。从汕头到汕尾,从江门、珠海到湛江,广东海大沿着蜿蜒绵长的海岸线几迁校址,数易校名,这所因海而兴的学府,在救国、兴国、强国征途中,始终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党旗所指就是前进方向,学校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办学治校基本功,坚持党建业务“双融双促”,以强大“红色引擎”激发澎湃“蓝色活力”。

  2013年8月,广东海大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水产、食品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3个一级学科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标志着学校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成型,办学层次实现质的飞跃。2015年,学校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基于南海现代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水产学科、面向南海海洋变化与灾害预警的海洋科学学科入选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为学校学科发展点亮了新坐标。

  学校聚焦涉海生物育种、海洋牧场、智慧海洋、深海资源开发等重点领域,以水产、海洋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作物学5个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为引领,动态扶持1个优势特色学科,多点培育N个学科,建设向海融合发展的“5+1+N”大海洋学科体系。2021年以来,学校ESI全球前1%学科、上榜“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学科均由1个增至4个,省级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从3个增至5个。

  90年栉风沐雨,广东海大厚植发展沃土,从不足百人的初创学府,成长为以海洋、水产、滨海农业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海洋大学,各类在校学生6万余名,形成“一校、两地(湛江、阳江)、四校区(湖光校区、霞山校区、海滨校区、阳江校区)”的办学格局。这艘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科教船舰,锚定深蓝,满载着服务“国之大者”的崇高使命,向着更加辽阔壮美的未来奋楫前行。

  劈波斩浪

  探索涉海科学研究的“空白区”“深水区”

  推广养殖45.6万亩,创造约50亿元新增产值……广东海大刘建勇教授团队通过基因组选择技术培育“兴海1号”对虾新品种,具有抗逆性强、成活率高等优势,获评国家水产新品种,扭转了我国南美白对虾种源长期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

  为打造南美白对虾“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联合体平台,广东海大牵头建设广东省南美白对虾现代种业产业园。该种业产业园是全国首个省级水产种业功能性现代农业产业园,也是广东海大服务国家种业安全、打造海洋种业创新高地的关键落子。在广东海大等高校科研力量的助力下,湛江获“中国对虾之都”称号。

  在新中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历史上,先后激荡起虾、贝、鱼、海珍品等海水养殖浪潮。每一次浪潮起势时,广东海大师生如同“弄潮儿”般纵身跃入,在浪尖上书写担当、奋力求索。1978年,学校教授熊大仁主持的“珍珠贝人工育苗和养殖的研究——缩短育珠期”项目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为学校科研工作奠定了厚重基石。

  如今,广东海大已形成一支以孕育水产新品种为己任的“梦之队”,围绕“鱼虾贝稻果菜畜禽”种业振兴,突破了硇洲族大黄鱼、章红鱼、金鲳鱼、马友鱼等人工繁育技术,并培育出“兴海1号”对虾、马氏珠母贝“海选1号”、扇贝“橙黄1号”、粤西卷羽鸡等一批国家新品种和新资源。2025年9月,学校科研团队还培育出世界首例耐热PRLR基因编辑雷州黑山羊,这一成果是广东海大在畜禽种业领域的新突破,助力广东深入实施“粤种强芯”工程。

  “学校充分发挥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主力军作用,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杨洲强调,科研不能“漂”在表面,而是要从大海里找答案。学校聚焦涉海生物育种、智慧海洋等重点领域,依托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南海海洋牧场智能装备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等重点科研平台,不断提升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的能力水平,为全面建设海洋强省提供深度支撑,为广东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聚智赋能。

  搭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集中大攻关。目前,学校正推进南海现代化海洋牧场种业创新基地建设,建成后将成为服务“蓝色粮仓”建设、抢占深远海种业创新制高点的关键引擎,从源头为现代化海洋牧场注入强大的“蓝色芯”动力。

  在湛江雷州市流沙港的智能养殖平台,广东海大“智喂渔研”“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的装置紧盯网箱,算法实时解析鱼群密度,三维模型动态计算投喂量,精准指挥着“智慧食堂”的投喂工作。“以前靠经验,现在看数据,省料30%。”渔民笑着竖起了大拇指。

  自20世纪70年代起,耕海牧渔的梦想就一直深植于我国水产科学家心中。如今,广东海大正将这一梦想升级为覆盖全产业链的“深蓝版图”。在产业链源头,学校聚焦“蓝色种业”与“绿色饲料”,致力于培育抗病害、生长快的优良品种,为深远海养殖注入“中国芯”。在产业链中游,学校研制深水网箱自动投喂机等深远海养殖装备,打造现代化“透明牧场”,为“牧海”事业锻造更多“利器”。在产业链末端,为水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和品牌建设提供技术支撑,确保每一种深海美味都能以高品质、安全的状态送达餐桌。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也是在保护生产力。广东海大成立红树林研究中心,以“揭榜挂帅”机制推进保护与开发项目,守护“海洋绿肺”,“林—渔”共作模式让红树林变成“金树林”。

  耕海扬帆

  奏响“蓝色粮仓”的“海洋牧歌”

  广东海大联合湛江国联水产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打造出对虾智能加工生产线,实现生产管理、数据采集和仓库管理平台无缝衔接,加工过程实时可视化。鲜活的对虾从活蹦乱跳的状态,经由高效加工变为冷链包装的深加工产品。而保鲜与加工环节,正是串联起“从海洋到餐桌”的关键纽带。

  深耕“蓝色粮仓”,是广东海大的传统。20世纪90年代,广东海大就通过“科技下乡”为广东沿海地区对虾养殖、珍珠培育等产业提供技术支撑。而今学校在新征程上展现新担当,在海水养殖、海洋牧场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强校地协同,将科研实力化作“兴海真功夫”,赋能近岸养殖、深海养殖、陆路加工全产业链条发展。

  “高校不能只数论文,也要数数我们为渔民增收了几亿元、为海岸线修复了几公里。”杨洲强调,学校师生既要读懂实验室里的数据,也要读懂时代发展的密码。学校按照“地方所需、海大所能、突出重点、做出亮点”开展社会服务,把实验室建在渔村,把技术送到渔民手中,引导教师把论文写在祖国的江河湖泊和世界的大洋大海上。广东海大“南珠先锋”团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深入湛江雷州市覃斗镇海水珍珠贝核心养殖区流沙湾,将课堂搬进育苗车间和养殖渔排,开展集技术赋能、种苗支持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县域所需、海大所能,点燃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新引擎”。在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中,广东海大主动作为,以有组织、有主题、有团队、有项目、有成果、有贡献“六有”为牵引,以赋能湛江雷州、徐闻、麻章等县(市、区)为重点,以服务湛江市遂溪县河头镇、坡头区坡头镇等乡镇为试点,努力构建“县镇村”点面结合服务体系。2023年以来,学校组建了50支专家团队、27支科技特派员团队和68支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累计服务企业等88个,帮扶群众3万多人次。

  科技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交相辉映。在雷州,学校师生不仅助力黑山羊国家保种场建设,还深入挖掘雷州石狗等非遗文化资源,将其开发为研学课程与文创品牌,为乡村治理提供“海大方案”。在徐闻,他们化身“带货主播”,为当地菠萝打开销路;联手艺术设计团队,开发菠萝主题文创品牌,探索出“科技兴农+文旅塑形”的乡村振兴新路。

  在扎根湛江、服务雷州半岛的同时,广东海大积极拓展服务半径。学校将科研成果和人才优势辐射到粤港澳大湾区沿海城市,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推动海洋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勇立潮头

  培养更多胸怀蓝色梦想的优秀海洋人才

  在“淡水难育有核珠”的质疑声中,广东海大杰出校友、广东绍河珍珠有限公司董事长谢绍河深耕珍珠养殖技术研究,攻克了制约我国珍珠养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让中国珍珠从一方池塘走向世界舞台。他说:“母校不仅赋予我扎实的专业知识,更培育了‘因海而生、向海图强’的科研情怀。”

  建校至今,40余万名高素质人才从广东海大走向山海。中国四大家鱼全人工繁育之父钟麟点亮水产养殖的希望,新中国首位远洋船长陈宏泽劈波斩浪开启深蓝征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广东省首届新闻终身荣誉奖获得者吴松营以如椽之笔记录时代风云,中国知名海洋专家吴壮以专业智慧守护蓝色国土,全国劳动模范吴湘峰在远洋渔业开拓中彰显担当,全国边陲优秀儿女金质奖章获得者李周葵在边疆建设中挥洒热血,2019年“海洋人物”称号获得者黄晖在珊瑚礁保护一线书写坚守……他们是学校“广学明德,海纳厚为”校训精神的体现;他们如星星般散落在全国各地,在海洋科研、水产养殖、远洋航运等涉海领域奋勇探路。

  步入新时代,广东海大向海打造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人才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学校践行“四个向海”人才培养思路,向海谋划学科专业,完善需求导向育人机制;向海打造思政体系,创建海洋特色育人模式;向海推进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协同实践育人;向海赋能科教融汇,注重科研反哺本科教学。学校引导学生:以信仰为舵,做新时代的“追光者”;以创新为刃,做科技自强的“破壁者”;以实践为尺,做祖国建设的“赶考人”;以奋斗为楫,做海洋强国的“破浪者”。

  在广东雷州海水珍珠科技小院里,广东海大教师正在讲述中国现代珍珠之父、学校老校长熊大仁的故事。前辈科技报国的故事感染着大家,学生领悟着“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蓝色信念。

  学校发挥广东省高校思政课区域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作用,构建“‘课堂—实践—网络’三平台+‘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三融通”思政教学模式,强化“海”之课程教学,整合“海”之育人资源,锻造“海”之特色文化,实施海洋特色校园文化浸润工程,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2024年,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广东海大150多名校友在经营管理、技术支撑、物料保障等关键领域担当重任,发挥了关键作用。

  近年来,为培育拔尖创新、卓越应用型、复合应用型人才,广东海大以区域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指引,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与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珠海云洲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携手,共建14个现代产业学院。学校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校地企”海洋创新联合体,以区域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为牵引,实施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

  学校紧盯海洋未来科技的“航向”,推进“校内学术导师+企业技术导师”双指导制和“校内实验室+产业实践基地”双场景教学模式。南美白对虾育种、海洋装备设计等企业真实项目被融入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实现“零对接”。学校“智慧海洋牧场拔尖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成功入选2024年度广东省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

  如何在实验室和田间地头之间架起“创新传送带”?广东海大的青年创客们给出了答案。“海水稻——中国新饭碗”项目师生钻研海水稻特异种质资源利用、功能基因挖掘等技术,探索出“科研院校+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海水稻产业发展新模式,并在全国16个省份“生根发芽”。“珍珠产业4.0——引领世界珠宝行业进入新时代”项目师生整合珍珠养殖、加工、设计、销售全产业链资源,推动传统珍珠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升级。两个项目均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中荣获金奖。

  作为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广东海大构建“科研项目+创新创业中心+产业基地”科教创协同育人模式,开放48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和8000多平方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大楼,孵化学生“奇思妙想”。此外,学校还实施专家进课堂、科创进课程、成果进教材、学生进项目“四进工程”,以科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近5年,学生取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2金4银11铜、省赛14金19银68铜的好成绩,沿“创新之梯”向未来攀登。

  海纳百川

  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搭建“连心桥”

  在辽阔的大海上,中国通往世界各地的航线每天都在绵延伸展。广东海大敏锐把握区位优势,奏响国际化发展序曲,早在1998年9月,经国家教育部门批准,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为“留学广东”谱写海洋华章。

  回首过往,广东海大在教育对外开放工作中不断深耕细作。面对新时代对教育对外开放提出的新要求、新需求、新使命,学校立足自身发展需求和独特区位优势,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加快实施“人才培养国际化提质和科学研究国际化提升行动”,构建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国际合作科研平台,积极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在“引进来”的探索中,广东海大圣彼得堡船舶与海洋技术学院作为华南地区海洋领域的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依托学校海洋科学和船舶与海洋工程两个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学院举办的船舶与海洋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及海洋技术硕士专业,融合了广东海大在南海研究中的积累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海洋技术大学优势学科专业的百年积淀。

  广东海大“走出去”的脚步,早已踏遍更广阔的蓝色疆域,高水平推动教育“走出去”。学校与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农业大学共建盐碱地开发利用联合实验室,与赞比亚卡帕萨·马卡萨大学、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携手打造“赞比亚国家级别罗非鱼育种生产中心”。

  此外,广东海大还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特色,加强与国内外海洋科研院所、涉海高校的多层次、广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在海洋观测和监测、海洋环境预报等方面提供中国技术和中国方案。

  近年来,广东海大逐步形成了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学校与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朋友圈”逐步扩大,编织出一张联通四海的教育合作网络。

  大潮奔涌逐浪高,逐梦深蓝向未来。当新一轮海洋开发的磅礴浪潮在南海之滨激荡,广东海大积极服务教育强国、海洋强国建设,努力“打造中国南方涉海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摇篮”“建设海洋科技创新高地”。学校将在陆海统筹发展中培育蓝色经济新动能,以“蓝色芯片”守护国家粮食安全,在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中打造“智慧牧海”新范式,在全球海洋治理中贡献“海大智慧”,奋力书写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海洋大学的时代答卷,把发展机遇和特色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实绩实效,让中国的深蓝梦想在南海之滨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林宇 陈淦添 梁缘)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