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4 星期五
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是一场系统变革
李洪修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严格涉校涉师发文审核、规范督查检查评比考核清单管理、健全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制度等八个方面提出一系列举措,为各地推进教师减负工作提供了明确而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依据。

  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是一场着眼长远的系统变革。2019年印发的《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提出“杜绝强制摊派无关事务”“规范精简各类报表填写”等20条措施。2024年,《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 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大力减轻教师负担,统筹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精简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为中小学、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减负松绑”的要求。此次印发的《通知》可以看作是在梳理各地经验、回应现实难点基础上推出新举措。其理念是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战略高度上,坚持问题导向和使命担当,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的减负举措,破解教师负担过重的深层次矛盾,推动校长潜心办学、教师静心育人。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为中小学教师减负并非只是“对教师好一点”这么简单,而是指向打造一种多主体共赢的教育新生态。

  为教师减负要取得实效,关键在于构建刚性约束和人文关怀并重的机制。此次印发的《通知》既强调硬性约束,明令禁止各类乱摊派行为,又处处体现对教师合理诉求的回应和权益保障。例如,明确要求保障教师课后服务合理待遇,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不得将课后服务情况与教师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硬性挂钩,这一规定就是直面一线教师关切,打击“无偿加班”等现象。再如,对假期和周末教师值班作出严格限制,明确在无学生在校期间原则上不再安排专任教师值班值守。这些具体规定展现出对教师工作实际的深入了解和共情,令人感受到政策背后“以人为本”的温度。

  对学生而言,教师减负直接意味着教学增效。以往,不少教师被大量非教学事务挤占了本可用来研究教材、设计活动、个别辅导的时间。当教师从非教学事务中解放出来,回到教材与学生本身,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创造性和温度就会提升。优质教学回到学校内部,学生获得的是更高质量的学习体验和更稳定的教育支持。

  对学校而言,为教师减负也是一次管理逻辑的校准。《通知》通过清单管理、督查规范和外部事务准入制度,引导学校从疲于迎检、被动应付,转向以教学质量、育人实效为中心的内部治理。校长可以拥有更多时间来优化教师发展支持、建设学校文化。

  《通知》的发布传递出这样一种价值导向:真正的尊师重教,是不给教师增添不该有的担子,让他们安心做教育。

  当然,为教师减负并不意味着减去责任,而是为了让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落实得更长远、更稳固、更有效。只有在持续的制度落实和舆论引导中,让教师“安心做教育”成为各方共同遵守的底线和自觉,为教师减负才能真正转化为对教师队伍的深厚关爱,转化为学生的实际受益,转化为学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作者系天津师范大学战略规划办公室副主任)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