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4 星期五
培养创新精神 练就动手本领
本报记者 于珍 郑翅 汪瑞林 采访整理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

  别把科技教育简单理解为传授知识点

  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旨在夯实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基础。《意见》传达出了两点特别鲜明的导向:一是注重面向全体、面向人人的科技教育,让每个孩子都可以进行科技创造和发明;二是强调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以实践性为根基,培育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科技教育并非仅限于高科技领域,其核心在于培养孩子们发现现象、提出问题并形成科学兴趣的能力,科技教育的实践性是科学素养的核心要素之一。

  教育工作者在开展科技教育时,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授课本知识,要给学生创造探究现象的条件,引导他们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需求,通过身边的科技实践活动,让他们体验发现现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去年开始,上海科技馆推出了“科奇空间——家庭科创角”创新教育项目,旨在鼓励青少年基于兴趣,利用家庭、社会和科技馆的资源,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科创角落。这些观察、发现、动手的过程,培育了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推动科技教育从知识传授向实践与创新转变。

  对于学校而言,应依托自身资源条件,增设项目式实验或活动,让学生在实验室或项目实践中多动手操作。在强化科技教育的同时,也需要减少机械做题,将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培养学生勇于发现、敢于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品质,为培育创新人才增加更多可能性。

  (本报记者 于珍 采访整理)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郑永和:

  加强学生工程技术基础素养的培养

  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提出六大重点任务,全面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

  科技教育的内涵应当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是人类的重大社会实践活动类型,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科技教育是培养未来科技创新人才的应有之义。此次发布的《意见》,明确了中小学科技教育指向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认识、理解、探索、发现外部世界运行的规律,更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工程技术基础素养的培养,突出实践育人、项目驱动、跨学科、创新能力培养等。

  科技教育为何在实践中难以落地?其核心问题是缺少系统性的课程资源建设。我们应以《意见》发布为契机,组织力量围绕信息科技、能源材料、绿色发展、航空航天等跨学科领域,全面设计融入前瞻教育理念的科技课程,开发课程资源、实践材料、教学指南,形成对于教师来说“即用型”的资源体系。

  此外,我们期望通过《意见》中如探究实践“领航行动”等计划的落实,组织科技前沿领域专家和教育领域专家协同攻关,实现科技创新向教育教学转化,建设更多适用性科技课程资源,让中小学生领悟科技前沿的魅力,在与科学家、工程师的接触过程中,领悟科学家、工程师是如何实践和解决问题的,理解科学和技术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激励学生树立人生科技梦想。

  (本报记者 郑翅 采访整理)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兴一中校长王殿军:

  让孩子在动手探究中点燃科学梦想

  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为中小学科技教育破除梗阻、行稳致远提供了全方位指引。

  《意见》提出的“三位一体”课程新生态,围绕前沿科技构建“基础认知—综合应用—创新突破”的培养路径,统筹多学科资源,从根源上破解了长期困扰实践的学段断层、学科壁垒难题。从教学空间建设到数字资源共享,从教研引领到家校社协同,《意见》的每一项举措都回应着课堂的真实诉求。

  《意见》的价值不仅在于明确以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为核心的育人重点,支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更难能可贵的是,它锚定2030年建立科技教育体系的目标,通过六大重点任务系统勾勒出实践路径,每一项都直击关键,让科技教育回归“激发好奇心、培育科学精神”的本质。

  我深切期待各地以《意见》为行动纲领,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动手探究中点燃科学梦想,为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筑牢最坚实的基础教育根基。

  (本报记者 汪瑞林 采访整理)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