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教育部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全国多地纷纷“上新”AI通识教育课。“有新课”只是起点,更值得期待的是如何“上好课”。这一目标的实现,除了寄希望于教师们后期的努力与探索,还需要外界提供多维度支持。 首先是“人”的维度。上好AI通识教育课,需要遴选怎样的教师?首要标准是对AI有足够的兴趣。上好一门新课,意味着要投入付出、要钻研探索,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兴趣,不仅“上好课”会成为奢求,甚至“有课上”都沦为空谈。因此,建议各地在组建AI通识教育课的教师队伍时,除了直接安排信息科技等相关学科的原有教师外,不妨更开放一些,除了面向校内各学科遴选有兴趣、愿尝试的新教师外,还可以面向校外(如高校人工智能专业师生、人工智能行业从业人员等)招募有意向、愿指导的人员,打造一支“专职+兼职”的AI通识教育课教学团队。理想的状态是从两个层面建设教学团队:一是学校层面的,即有意向从教人员充足的学校可以组建本校的AI通识教育教学团队;二是区域层面的,即在一定的区域组建可以供各校共享的AI通识教育教学人员库,以服务那些师资短缺学校的AI通识教育。 其次是“物”的维度。上好AI通识教育课,系统化的AI通识教育资源不可或缺。资源至少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常态化课程。无论是与信息科技、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衔接,还是采用独立设课、跨学科融合、实践活动等方式,要确保AI通识教育行稳致远,最好的方式还是以常态化校本课程的方式开展。而作为校本课程,就必须落实立体化教材资源、常态化教学排课、周期性教学评价等课程实施的关键性任务。二是数字化平台。期待教师上好课,首先需要教师备好课。此时,集聚课程资源的数字化平台尤为重要。通过平台为教师提供分层递进、螺旋上升的系统化课程资源,采取“视频+工具+任务单”模式,满足教师备好课与上好课的需求。三是实践性场景。作为一门以技术为载体的通识教育课,面向应用的实践性场景搭建自然少不了。为了确保提升可行性与持续性,可以依托原有信息科技等相关课程教学空间进行场景改造,其中重点不在于设备是否先进、产品是否前沿,而在于能否支持AI通识教育各学段教学目标的达成。 最后是“事”的维度。上好AI通识教育课,研制指导性的AI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指南大有裨益。即便组织了有兴趣的教师,提供了系统化的资源,但是最终如何做到把课上好,仍然离不开专业性的教学指导。教学指南所要发挥的指导作用至少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为教师开展AI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提供一个清晰细致的教学范本,确保教师借鉴这一范本便可以守住“上好课”的底线。另一方面,为教师开展AI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提供一份优化拔高的教学建议,帮助教师不断提升“上好课”的能力。 (作者系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