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青岛农业大学,有一群退休教授退而不休,一如既往。 “草莓是我的终生事业,退休远不是终点。”怀着这样的心愿,青岛农大教授姜卓俊退休后在全国各地举办了大量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草莓学习班和科技讲座。一年365天里,他有200多天奔波在全国各地草莓产区,最长的一次达到226天。从山东到云南,从设施大棚到高山基地,足迹遍布20多个省份。 这是该校老教授协会百余位退休教授的缩影,也是学校众多奉献余热的“银发力量”中的典型代表。青岛农业大学有组织地引导退休专家教授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农业大学学科专业优势,服务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用专业智慧破解农业难题,以育人情怀扶农助农,让“银发力量”在乡村绽放光彩。 食品工程专家王世清教授退休后发挥传帮带作用,指导年轻团队更好地取得成果转化的新突破。成果在改变传统养殖模式的同时,得到了广大养殖户的高度认可。 “搞科研就是要解决实际问题,能让农民得实惠才是真本事。”王世清说。抱着这样的想法,他退休后带领团队一直为畜牧业转型升级默默耕耘。养殖户们都说:“用了王教授的法子,不仅省了药钱,还多赚了钱。” 为让老教师们毕生的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青岛农业大学加大与青岛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对接力度,动员更多退休的专家教授发挥“不老松”精神,攻克技术难题,推动成果落地转化。 截至目前,青岛农大老教协共有4个青岛市老科协审批的老专家服务站和科普示范基地,4个协会挂牌的科技服务基地,推动36名老教授加入首批省直老干部专家型人才库、44名退休干部加入青岛市老干部人才信息采集系统。仅2024年一年,学校老教协社会科技服务总队和5个分委员会先后组织开展了20余次集体外出考察调研和不同形式的社会服务活动,挂牌2处科技服务基地,协会有组织的小团队式社会服务不断取得新突破。 通过编纂科普著作、科普宣讲等方式,老教师们投入到科学普及推广工作中。植物病虫害专家顾耘教授主编的《崂山昆虫生态图鉴》填补了崂山地区昆虫研究的空白,让普通读者领略崂山地区昆虫世界的奇妙; 养猪专家宋春阳教授、羊育种专家柳楠教授退休后还是一如既往地专注,在各自研究领域继续深耕细作,完成了科研普查任务并撰写完成调研报告;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刘国秋、李明国两位教授常年为大中小学生举办公益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仅2024年就举办30余场次…… 据统计,青岛农业大学的老教师们过去一年共开展各类讲座67场,提供“三农”相关领域技术咨询300余次。数字背后,是他们不计回报的付出。这些学者或许不再年轻,但传递知识与温暖的热情从未减退。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这样的坚守尤为珍贵。 退休不褪色。青岛农业大学的这些老教师持续将毕生的智慧与经验,播撒在田间地头、企业车间和培训课堂,书写传承和服务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