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4 星期二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初级中学
多维赋能创新初中语文教学模式
崔树喜 谭晓玲

  新时代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新要求。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单向灌输已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急需从教学的各个维度进行创新,构建更具活力、更富实效的教学新模式,打破传统语文教学的局限,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提质增效。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初级中学创新实施“全环境育人”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工程,积极推进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深度课堂改革,探索多维赋能创新初中语文教学模式,让学生们能在创新与融合的教育环境中提高语文成绩、提升综合素养、获得全面成长。学校获得“烟台市初中教育教学工作表现突出集体”荣誉称号。

  教学目标赋能,行稳致远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学活动的归宿。初中语文教学扎实开展的前提是设定目标,如此才能行稳致远。学校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着力书写语文教育之路上的精彩篇章。

  梳理教学思路。学校坚持教学策略需“因势而变”的思路,凝聚全员力量。例如,定期召开期中、期末考试总结分析会,全体教师齐聚一堂,以数据为依托,以问题为导向,详细分析各学科、各班级的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科学比对,明确各位教师的辛勤付出,总结教育教学中值得借鉴的经验方法,共商教学提升良策,并对未来发展提出明确期望与思路。

  建强教师队伍。学校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坚持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涵养师德师风的总体要求,鼓励教师走教育科研之路,激励青年教师做好自己的五项修炼、提升专业素养,共筑卓越教师团队,在工作中感受教育价值,收获职业幸福。例如,推出贯穿教师成长全过程的“三备两磨式”培养机制,创新实施“跨学科研讨到深夜”的团队支持及班级协调组协同育人,帮助青年语文教师实现从“自我怀疑”到“从容应战”的蜕变,成长为业务精湛、勇于创新的优秀教师。

  教学内容赋能,砥砺前行

  传统语文教学内容基本局限于教材,内容相对单一,无法满足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学校持续创新教学内容,以更丰富、多元的教学内容赋能语文教学见实效。

  构建阅读课程。学校以大课程观为引领,构建全景式阅读课程,通过情境化、任务化、策略化的阅读支架设计,结合生活场景、跨学科融合等多元形式激发阅读兴趣,助力学生实现思维进阶,让阅读成为涵养心灵、提升素养的重要路径。例如,精心策划暑期系列读书活动,为学生们搭建与书为友、共同成长的优质平台,如组织学生们精心挑选学校图书馆书籍,为暑期阅读备足精神食粮,让假期因阅读而绽放别样光彩。

  打造诗词课堂。学校以显性课堂与隐性课堂的协同发力,充分发挥诗词的育人力量,让学生们在诗词的氛围里学习和成长。例如,开设诗词品读课、诗词鉴赏课等显性文化课堂,教孩子们如何读诗、诵诗、吟诗,进而品诗、鉴诗、赏诗,以美育的熏陶、德育的引领、知识的渗透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不定期开展“诗心歌盛世,词美诵中华”“校园诗词大会”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在无形中浸润学生的性情、塑造学生的品格。

  教学方法赋能,提升实效

  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离不开科学的教学方法。创新初中语文教学策略,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学校科学创新语文教学方法,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的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融合,显著提升了语文教学质效,让每名学生都能在成长关键期“被托举”。

  创新教学策略。学校科学借鉴源自一线教学的实践经验,持续创新教学策略。例如,实施精准教学,通过每日背诵打卡、小组互查及全批全改等教学模式,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注重对后进生的“一对一”帮扶,确保全体学生共同进步;通过“作文审题三步走”“双维度错题本”等方法助力毕业班靶向突破,展现出扎实的备考攻坚能力。再如,组织开展“经验分享会”“讲故事”“名著精彩段落品评”等活动,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价值和语言文字的魅力。采取仿写句子的方式,通过描写外貌、心理、动物、景物片段,为课文补充结尾、为课文补充新的论据等手段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信息技术手段。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学校坚持“技术赋能课堂改革”新思路,借助AI智慧平台与VR/AR等技术,构建“循证·生长”课堂模型:课前精准诊断学情,有针对性地规划学习路径;课中创设沉浸式教学场景,提升课堂参与度;课后提供个性化辅导,实现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显著优化学习体验与效果。

  地域文化优势赋能,坚定自信

  烟台与甲骨文有着不解之缘,烟台人王懿荣被称为“甲骨文之父”。国学大师罗振玉所藏大量珍贵甲骨,在烟台得到有效保护,并转归山东博物馆。学校依托地域文化优势,以甲骨文为核心载体,以“弘扬甲骨文化,传承家国情怀”为使命,将甲骨文这一古老的文字系统转化为生动的育人资源,让学生在触摸历史中感受汉字的源头魅力,在传承创新中增强文化自信。学校甲骨文工作坊作为国家教育部门遴选出的20个艺术实践工作坊之一,参加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

  构建“双向互动”的立体实践课堂。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甲骨文从文献典籍中“走出来”,成为可触摸、可体验的活教材。例如,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王懿荣纪念馆,探访“乐淘淘”陶艺馆,在雕塑、陶艺、书画等多元艺术形式中,探寻甲骨文与现代艺术的融合可能;邀请山东博物馆志愿服务队带来“知书——探秘甲骨”系列精品课程,让学生在考古学家的讲解中解码甲骨背后的历史密码;邀请甲骨文研究学会专家走进校园开设专题讲座,从文字构形到文化内涵,层层揭开甲骨文的神秘面纱。

  创新项目化课程。学校构建综合化、项目化的甲骨文课程体系,打破学科壁垒,让甲骨文与美术、历史、语文、劳动等学科深度融合,形成“寓教于乐、寓教于游”的特色育人模式。例如,研发“甲骨薪火”校本课程,从“甲骨文的起源与演变”“汉字构形美学”到“甲骨文创设计”,形成螺旋上升的课程梯度。开展“塑、刻、书、画、印”实践探索,学生们用石膏制作龟甲兽骨模具,雕刻甲骨文字,在拉坯成型的陶瓷罐上设计甲骨文图案,用泡沫板雕刻的十二生肖甲骨文与诗书画印结合,每一件作品都是学生与历史的对话,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联结。

  (崔树喜 谭晓玲)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