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3 星期一
青年说
  崔明伍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

  新闻回放

  以友好之城待有为青年。据共青团中央初步统计,“青年驿站”已覆盖全国约200个城市,规模达2600余家。为异地求职青年架起从校园到职场的“连心桥”,这些“青年驿站”正成为城市的“暖心名片”,帮助更多临时落脚的外地青年扎根定居。

  主持人语

  求职就业是大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必经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青年驿站”的出现可谓对大学生的暖心托举。青年如何评价“青年驿站”?本期3篇评论作品,不仅看见“青年驿站”在物理空间上的存在价值,还对“青年驿站”的链接属性、服务属性以及长远发展进行深度思考。

善用“青年驿站”里的服务资源

朱鹤仪

  来到陌生的城市求职,在陌生的环境中不知所措——这是不少高校毕业生在外求职时遇到的场景。但如果走进当地的“青年驿站”,主动靠近并用好各类就业服务资源,很可能就会得到托举青春梦想的温暖支撑。

  用好就业服务资源,首先要主动接住政策递来的“橄榄枝”。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曾联合发文,明确“青年驿站”要发挥“降成本、促就业、惠学生”的作用。如今,这份政策善意早已转化为看得见的便利。杭州的“青荷驿站”提供“7天6晚免费住宿”,成都的驿站最长能续住1个月,潍坊的驿站门口常年贴着最新招聘会通知……只要多留意学校通知、地方共青团公众号,就能把便利实实在在握在手里。

  用好就业服务资源,还要学会挖掘资源背后的隐藏价值。现在不少“青年驿站”提供的服务早已不只是一张床位,有的能生成个人就业画像,有的开办青年夜校,还有的组织创业就业体验活动。主动参与职业指导、技能培训,才能让公共资源真正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加分”。

  用好就业服务资源,要主动当资源优化的反馈者。新闻报道里有大学毕业生提到,有些驿站的就业信息更新不及时,有的技能培训课程和岗位需求脱节。主动提出问题和需求,就业服务资源才能不断被优化。例如,共青团潍坊市委构建“城市合伙人机制”,就是听了大学毕业生的建议后,联合企业增加了岗位推送频次。入住时填写反馈表、接受驿站工作人员的回访,都是表达需求的好契机。

  如今,全国各地不仅有“青年驿站”,还有保障性租赁住房、就业补贴等政策,国家正为青年就业织就一张细密的“服务网”。主动靠近、挖掘这些资源,是对自己未来发展的认真负责,也是对政策福利的积极回应。

  (作者系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

擦亮城市引才的“暖心名片”

潘滢

  如今,遍布全国各地的“青年驿站”,其意义早已超越单纯提供临时“落脚地”,正成为城市招才引智的“暖心名片”。

  “青年驿站”精准破解了青年异地求职的“最初一公里”难题。跨地域求职意味着高昂的交通与住宿成本,以及巨大的不确定性。“青年驿站”提供的免费住宿,如同雪中送炭,减轻了青年求职过程中的经济负担。这种以“降成本”实现“促就业”的务实暖心之举,体现了城市引才的智慧与诚意。

  “青年驿站”是城市与青年双向奔赴的起点。杭州探索的“短住转长租”优惠、成都构建的从驿站到保障性租赁住房的衔接机制等,共同勾勒出一条清晰的青年安居路径。这不仅是青年在物理居住空间的过渡,更是他们对城市归属感的建构过程。当青年在求职之初便感受到城市的细致关怀,其对城市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也会油然而生,从而实现从“匆匆过客”到“城市合伙人”的身份转变。

  “青年驿站”还扮演着从校园到职场“摆渡人”的重要角色。帮助高校毕业生了解城市产业、规划职业路径、提升求职技能……这些服务功能在异地求职青年与城市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让他们在找到工作的同时,更能读懂城市、融入城市。

  打造好城市“青年驿站”,是用一份“初来乍到”的温暖,传递城市惜才爱才的诚意。面向未来,当持续优化驿站的服务精准度与体验感,加强信息共享与资源协同,把这张“暖心名片”擦得更亮,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澎湃的青春动能。

  (作者系天津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携手共建“梦想加油站”

齐蓝儿

  在不少高校毕业生求职追梦的路上,“青年驿站”已成为他们的“梦想加油站”。如何让“青年驿站”焕发持久的生命力?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主体在资源整合、技术支撑等方面协同发力。

  资源整合是“青年驿站”良性运转的保障。杭州创新探索“房源弹性供给机制”,成都锦江区遴选毗邻产业园区的酒店承办驿站等经验表明,唯有打破壁垒、整合社会资源,方能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善用技术是“青年驿站”服务升级的关键。杭州的“数智就业一体机”嵌入AI就业画像并精准推荐求职方向,成都创新引入VR看房、微信“一网通办”等功能,都有效破解了异地青年群体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难题。未来,“青年驿站”应深度融入蓬勃发展的数字化浪潮,借助大数据洞察青年求职偏好,通过算法优化服务。

  品牌打造是“青年驿站”特色化发展的方向。如今,杭州的“青荷驿站”、成都的“青聚锦官城”等品牌,已形成良好的社会认知度。未来,各地应进一步强化驿站品牌建设,通过统一视觉识别系统、特色服务项目、成功案例传播等方式,推动驿站服务从“标准化”向“个性化”升级。

  资源“联”起来、技术“强”起来、品牌“亮”起来,相信越来越多的“青年驿站”将成为城市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强大“磁场”。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