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育视窗
2025-11-01 星期六
韩山师范学院
凝练工作机制 锻造校地融合新模式
庞飞 幸小涛 张晖英 鄞嘉川 文莹莹

  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肩负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使命。对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如何立足区域实际,精准对接产业需求,高效推动成果转化,是提升办学活力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课题。韩山师范学院(以下简称“韩师”)作为一所扎根潮汕、服务广东的地方师范院校,多年来持续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有效路径,逐步形成了“企业出题、政府部门下单、学校组队、人才驻企、成果转化”的工作机制,构建了具有韩师特色的校地融合新模式。

  核心机制:“五位一体”,形成闭环工作体系

  “企业出题、政府部门下单、学校组队、人才驻企、成果转化”五大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形成一个有机闭环,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企业出题:以需求为导向,找准创新源头。机制以企业真实需求为起点。韩师转变传统科研“自我循环”的模式,主动深入产业一线,通过校企定期交流、共建研发平台、教授博士企业行等方式,精准识别企业在技术研发、工艺改进、产品升级等方面的实际难题,将“企业痛点”转化为“科研课题”,从源头提升科研的针对性与实效性,避免资源浪费。

  政府部门下单:以服务为纽带,强化政策引导。地方政府部门在机制中发挥桥梁与引导作用。韩师积极对接粤东各地政府部门,系统梳理企业技术需求,形成“需求清单”。政府部门结合地方产业规划,以项目指南、政策扶持、定向委托等方式“下单”,明确支持方向与目标,为合作提供政策保障与资源整合,提升合作的公信力与实施效率。

  学校组队:以能力为核心,整合学科资源。学校科研部门与二级学院协同组织,打破学科与院系壁垒,根据课题需要跨学科、跨专业组建攻关团队。团队不仅包括学术骨干,还吸纳有工程实践背景的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形成多学科交叉、知识互补的创新联合体,增强“揭榜挂帅”的能力支撑。

  人才驻企:以实践为路径,推动深度融合。该环节是实现“真解题”的关键。科研团队核心成员定期或长期驻点企业,深入生产研发一线,沉浸式了解工艺流程与文化环境,促进理论研究与现场实践紧密结合。此举不仅推动技术方案动态优化,也强化了“双师型”教师培养与应用型人才锻炼,实现科技服务与人才培养的双赢。

  成果转化:以应用为目标,实现创新价值。作为机制的终点与新起点,成果转化直接体现合作成效。技术方案、新产品、新工艺等在合作企业进行测试、中试并推广,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知识产权通过协议明确归属与收益分配,通过转让、许可或作价入股等方式实现价值共享。成果转化不仅提升企业效益,也反哺学科建设与科研水平,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开启新一轮合作循环。

  理论依据与方法创新

  韩师凝练形成的工作机制体现了现代创新理论与方法在实践中的系统应用。

  协同创新理念引领。工作机制打破政府部门、大学、企业之间的体制壁垒,构建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政产学研”协同体系,推动各方功能互补、资源互通,形成“1+1+1>3”的系统效应。

  “三螺旋”结构的区域实践。大学、产业、政府部门三方在机制中密切协同、功能重叠,形成持续创新的“三螺旋”模式,凸显高校在区域创新生态中的引擎作用。

  需求驱动的科研转型。推动科研模式从“供给主导”转向“需求牵引”,选题源于一线,评价注重实效,实现科研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

  “做中学”与情境学习的融合。“人才驻企”模式体现了建构主义与情境学习理念,师生在真实、复杂的企业场景中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知识建构与能力提升的融合。

  全过程管理的项目方法。对每一个项目实行从需求论证、团队组建、进度控制到成果评价与知识产权管理的全过程精细化管理,保障项目规范、高效实施。

  实施成效与发展方向

  该工作机制实施以来,韩师产学研能力与社会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一批制约当地陶瓷、食品、服装、电子等产业的关键技术得到突破,教师实践能力与科研针对性增强,“接地气”的成果反哺教学,提升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与地方、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

  当前,机制深化仍面临挑战,例如,如何构建稳定共赢的利益共享与风险分担机制、持续激发教师参与动力、应对快速迭代的技术变革等。未来,韩师将持续完善工作机制,探索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校企联合创新中心”等实体平台,推动合作从“项目式”向“平台式”“生态式”升级,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地方应用型高校转型与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贡献更多“韩师经验”。

  (庞飞 幸小涛 张晖英 鄞嘉川 文莹莹)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