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3 星期四
不打不相识
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坊华小学 六年级(2)班 董力豪

  记得开学第一天,阳光像融化的蜂蜜一样黏稠。我踮起脚尖在教室门口张望,看见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女老师正在黑板上写字。她的背影挺得笔直,粉笔敲击黑板的“嗒嗒”声像军训时的口令一样干脆。

  “同学们好,我是你们的班主任王老师。”她转过身来,镜片后的眼睛亮得像两颗黑棋子,“在我的班级里,规矩就是规矩。”说着,她在黑板上写下大大的“静”字,粉笔灰簌簌落下,像下了一场小雪。

  坐到座位上的我悄悄吐了吐舌头,心想这下可惨了。正想着,突然感觉后脑勺被什么东西轻轻戳了一下。回头一看,后排的男生冲我挤眉弄眼,他的头发支棱着,像只炸毛的小狮子。

  “我叫李明。”他压低声音说,手里转着一支荧光笔,“你的马尾辫真像我们王老师的。”话音刚落,那支笔就“不小心”滚到了我的椅子下面。

  这就是我和李明“孽缘”的开始。接下来的日子,我的文具总会莫名其妙地“长腿”:橡皮跑到他的铅笔盒里,尺子躺在他的课桌下,最过分的是有一次,我刚买的草莓味修正带居然挂在了他的耳朵上!

  “王老师说过,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嘛。”每次被抓包,他都笑得见牙不见眼,活像只偷到鱼的小猫。我气得牙痒痒,却拿他没办法。

  转折发生在那个闷热的下午。王老师临时去开会,让我们自习。教室里安静得能听见电风扇的嗡嗡声,我正在解一道数学题,突然发现钢笔不见了。一抬头,果然看见李明手里转着我的笔,笔帽上的小兔子挂坠晃啊晃的。

  “还给我!”我压低声音。

  “借一下嘛。”他做了个鬼脸,“你的笔写字特别顺滑。”

  我猛地站起来,椅子“哐当”一声倒在地上。全班同学都转过头来,我看见李明惊讶地睁大了眼睛。下一秒,我的眼泪就不争气地涌了出来。

  “怎么回事?”王老师的声音从门口传来。她看看满脸泪痕的我,又看看手足无措的李明,叹了口气:“你们两个,跟我到办公室来。”

  办公室里的薄荷味让人清醒。王老师听完事情经过,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你知道吗?李明上学期刚从外地转学来,他这样做是想引起你的注意。”

  我愣住了。原来那个总是嬉皮笑脸的男生,也会觉得孤单吗?

  第二天,我发现座位被调开了。可奇怪的是,没有人在我背后戳橡皮,没有人偷拿我的笔,教室突然变得好安静。课间操时,我偷偷瞄了一眼独自跳绳的李明,他的影子在地上拖得老长。

  放学后,我鼓起勇气拦住他:“那个……你要不要来我家写作业?我妈妈烤了曲奇饼干。”

  李明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像两颗小星星。从那天起,我们成了最好的朋友。现在轮到我坐在他前面,不过这次是我主动借给他文具。有时候他做题卡壳了,我就会转过身,用铅笔轻轻戳戳他的额头:“笨蛋,这道题要这样解……”

  上周的班会上,王老师让我们分享“最难忘的校园故事”。我和李明不约而同地举起手,相视一笑。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在我们的课桌上画出一道金色的分界线,就像那天在办公室里,王老师用粉笔在我们之间画下的那条线——它没有把我们分开,反而让我们靠得更近了。

  现在的我明白了,那些曾经让我生气的“恶作剧”,其实是李明特别的交友方式。就像王老师说的:“有时候,最调皮的捣蛋鬼,心里藏着最想交朋友的愿望。”

  每当我打开铅笔盒,看见和李明同款的橡皮擦,就会想起这段“不打不相识”的友谊。它就像校园里那棵老槐树,经历过风雨,却长得更加枝繁叶茂。而王老师,就是那个为我们修剪枝叶的园丁,她用她的方式,让我们懂得了包容和理解的真谛。

  (指导教师:李纪云)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