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成“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教学后,我结合实际抛出了“怎样运用光合作用原理提高农作物产量”等问题,本以为能引发热烈讨论,没想到课堂却陷入一片死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本质上就是原料、条件和产物的对应关系,为何对学生而言如此晦涩难懂?任教多年的我被这个问题困扰多时,直至后来研读了专业著作及相关文章,我才对学习风格、学习机制有了清晰的认知。 神经元的春夏秋冬 清晨7点,早读的学生们睡眼惺忪,脑袋耷拉着,背书声绵软无力。直到读了约翰·梅迪纳的《让大脑自由》后我才知道,原来青少年大脑的前额叶皮层通常要到9点后才完全苏醒。受此启发,我提议将晨间课堂设为动态自修室,把核心课程安排在学生生物钟的黄金时段。以生物课为例,我特意将“细胞的有丝分裂”这一难点内容安排在大脑活跃度高的时段。经反馈,学生对复杂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很深刻,学习效果也大幅提升。 课间操哨声响起,总有几个学生蹲在花坛边专注地观察蚂蚁搬家。以往我会觉得他们“不务正业”,但读了大卫·林登的《“醉醺醺”的脑科学》中关于运动皮层与海马体交互机制的内容后,我的想法改变了。 现在,我会特意设计“生物知识寻宝游戏”,把藻类、苔藓植物等特征卡片藏在校园各处对应的植物旁,让学生在课间10分钟的奔跑寻找中强化对不同植物类群特征的记忆。 跟着生物钟跳华尔兹 诺曼·道伊奇在《重塑大脑,重塑人生》中提出,学生通过图形、线条梳理知识点时,前额叶皮层会在晨光中自然苏醒,记忆效率能提升40%。了解到青少年生物钟延迟的特点后,我把晨读改成了“思维导图创作时间”,让学生从原始生命的诞生开始梳理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的分化,以及植物、动物的进化历程,系统理解生物进化知识。 往年一到期末复习时期,办公室里弥漫的焦虑氛围就会不知不觉间感染学生。过度分泌的皮质醇会损害学生海马体神经元,影响记忆和学习。于是,今年我引入了“减压神经训练”,带学生做生物反馈呼吸练习,在练习中感受呼吸对身体状态的调节,理解呼吸作用与能量供应的关系。看到屏幕上心率变异性(HRV)的波浪起伏,孩子们逐渐放松,先前紧皱的眉头也舒展开来,复习效率明显提高。 编织记忆的“魔法网” 在讲授“细胞的结构”时,我尝试关掉PPT,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细胞内部“进进出出”的微观世界,并给出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在黑板上勾勒出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器等结构。这种多模态记忆法让知识在视觉、听觉、想象力的协同作用下鲜活起来,学生仿佛亲眼看到细胞内部的运作,对细胞结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复习“遗传和变异”“生物进化的原因”这类抽象知识时,传统题海战术常常会让学生陷入迷茫。受“渐隐式解题训练”启发,我设计了动态遗传演示器,模拟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过程中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学生操作演示器,清晰地看到基因的传递规律,在实践中突破学习难点,大幅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理解深度。 在科技节创意比赛中,起初学生的创作都比较拘谨。由此我引入了神经反馈训练,通过监测前额叶α波活动,引导学生进入“心流状态”,帮助他们突破思维定式。在比赛中,原本没有思路的小雨在训练的激发下,设计出了自动监测并调节植物生长环境的装置,极大地提升了他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应用能力。 成为认知建筑师 在学习了脑科学及神经科学的理论后,备课时我们不再只备内容,而会依据学生学习规律标注生物钟:晨间安排情景记忆训练,午后设计逻辑推演任务,傍晚进行创意头脑风暴。教学内容与记忆节律相契合,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速度普遍提升。 批改作业时,我们不再只看对错,而是在作业本上附上“错误进化卡”,引导学生用不同颜色的笔迹记录思维过程,如先用黑色笔写错误答案,再用红色笔分析原因,最后用蓝色笔写正确思路和答案,将错误变成宝贵的认知资源。 家长会也不再只是成绩通报会,而是变成了神经教育科普讲堂。我向家长介绍神经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了解到孩子做作业磨蹭、反应慢等问题背后的生理机制,缓解家长的焦虑。同时,我还告诉家长如何在生活中引导孩子观察生物现象,为家校搭建基于科学理解的桥梁,共同助力孩子成长。 如今,每当站在讲台前,我都能感觉到,脑科学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性研究,正在重塑我的课堂,正在为我的学生学习与成长开拓更广阔的道路。 (作者系湖北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