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央财经大学青年学生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大会现场。 刘怡圆 摄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其中,思政引领力居于“六大特质”之首,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思想政治教育首要地位和引领作用的高度重视,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与实践指引。近年来,中央财经大学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服务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提升思政引领力、培育新时代财经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强化育才报国使命担当 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学校牢牢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完善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起特色鲜明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开拓者和改革者。 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学校深入实施“青马工程”,构筑“强化理论+深化实践”的思政引领模式。打造“中财大青年领学人”品牌项目,建强全国高校重点讲师团,以青年化阐释、精准化传播增强思想引领实效,持续巩固党对青年的凝聚力与青年对党的向心力。将重大活动作为思想引领、铸魂育人的生动课堂,近5年组织超3000名师生参与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近20项重大任务。此外,学校连续26年实施西部计划,选派近300名志愿者赴西藏、甘肃等地支教,有效拓展了思政的双向育人效应。 延伸大思政课育人链条 彰显财经学科鲜明特色 学校扎实推进高质量思政体系建设,强化统筹谋划,完善“大思政”工作格局,制定《全面推进“大思政课”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构建起党委全面领导、部门有效协同、师生积极参与的运行机制,实现思政育人精准滴灌。 深化内涵建设。学校将思政课建设列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抓紧抓实。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构建“43554”课程思政模式,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其中,“问题链教学改革”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注重实效赋能。学校与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合作打造“博物馆里的思政课”等精品项目,推动思政教学实景化、品牌化;认真打磨“中财大思政课·习近平经济思想大讲堂”品牌思政“金课”,出版《中财大思政课·财经报国大讲堂——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 讲好中国经济发展道理》等系列图书,提升教学改革影响力。 拓展社会课堂。学校一体推进习近平经济思想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方面,依托“星火梦想课堂”志愿服务“云平台”,面向北京、西藏、甘肃、山西等地千余名中小学生,打造了一批涵盖思政引领、美育素养、财商启蒙等五大主题的互动式精品微课。另一方面,依托“财经报国青年力行”等社会实践品牌,每年组织近万名师生深入一线开展调研;打造融合学科特色与前沿导向的青年科创培养体系,引导学生用专业知识服务国家发展,在实践融合中深化价值引领。 健全财经人才培养体系 资源协同推进“五育”并举 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协同优势,联合相关高校、企业、科研机构、行业组织、党政机关等力量,筹建新时代高校“金融强国”育人共同体,探索高等教育服务金融强国、教育强国建设的新路径。学校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打造“金融+外语”“金融科技+计算机”“智能+保险/税务”等新专业,与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共建“许国志大数据英才班”,深入推进跨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改革,贯通“志业—学业—职业”学生成长发展路径,构建“五育”并举大社区,实现思政引领的全员参与、全过程贯穿、全方位协同;深化学风涵育,构建以“五型中财”为引领、以“五学联动”为支撑的育人氛围,推动形成尊师重教、崇德向善氛围;营造涵养时代新人的浸润生态,系统构建“教学一课堂、创意二课堂、展演金课堂、网络新课堂、社会大课堂”五维育人格局;挖掘红色校史的育人功能,打造以大师剧《姜维壮》为代表的第二课堂思政育人品牌活动,实现价值引领与文化滋养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引领实效。 面向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深刻锚定了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的理论坐标。思政引领力与教育“三大属性”高度契合,提升思政引领力要准确把握“三大属性”,胸怀“国之大者”,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更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秉政治属性之纲,把稳育人方向。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教育政治属性的突出体现,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锻造强大的思政引领力,必须进一步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青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举人民属性之帜,恪守价值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我们党根本宗旨的生动实践,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群众史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在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民始终是教育的实践主体和价值归宿,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锻造强大的思政引领力,必须坚守教育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公平教育的新期待,以推进教育公平助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担战略属性之责,强化功能导向。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锻造强大思政引领力,必须明晰教育的战略属性和支撑功能,更好地立足全局看教育、着眼长远看教育,更加清晰地把握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战略定位,深刻认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先导性意义,更好地发挥教育在强国建设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断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前景。 新时代新征程,面向未来,学校将深入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擦亮“中央”本色、坚守财经报国根基,紧扣“大学”本质、书写教育强国答卷,专注“财经”本源、担当金融强国重任,锻造强大的思政引领力,健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挺立潮头的作为回应“教育强国,高校何为”的时代命题,谱写“立德树人、财经报国”的使命新篇。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党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