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经清华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该校首位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的工程博士研究生、2019级聂海亮被授予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此外,天津大学、山东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都在今年开展了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的体制机制探索,并有学生通过“实践成果”顺利毕业。 今年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明确:通过“学位论文”或“实践成果”答辩,均可授予硕士、博士学位。202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出台了专门文件,规定了学位论文与申请学位实践成果的基本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也印发了《关于加快推动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探索建立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培养分类发展、融通创新机制,完善评价体系。国内一些高校基于实践成果授予学位的做法,是落实相关政策的重要探索。 工程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直备受政府部门的重视及社会各界的关注。自教育部于2010年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大改革项目以来,相关部门和各高校围绕卓越工程师培养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和实践,如2011年25所高校成为首批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予单位,2022年启动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等,不断推动工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向纵深发展。而由于我国工程博士培养起步较晚,有的高校工程博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存在一定的“学术化”倾向,毕业要求“重论文、轻实践”,有的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实际产业需求有所脱节,难以有效满足国家及行业企业对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学生以实践成果申请学位,其成果直接服务于产业需求,具有显著的经济与实践价值,表明博士生培养的目标不应仅局限于学术研究的专家,也应包括能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仅体现在理论研究上,也体现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上。其对实践导向应用研究的学术价值的肯定,为学术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这也是打通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最后一公里”的有效尝试。长期以来,学术研究往往难以直接转化为产业成果,而产业界的实际需求也难以及时反馈到学术研究中。如今,部分工科硕博士的实践成果不仅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也为产业界带来了巨大效益。这种模式的推广,将推动高校与企业强化基于博士生科技研发的产教融合,激励更多博士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更加贴近产业需求、社会发展实际和国家重大战略与前沿方向。 该项改革还为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评价提供了新范例。传统的硕士、博士的教育质量评价,往往侧重于学术论文及学位论文,对实践成果的评价相对薄弱。国内一些高校近期的改革案例表明,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应更加多元化,在重视学术论文与重视实践成果间找到平衡。高校应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体系,充分考虑不同学科、不同研究方向的特点,进行更加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励博士研究生进行多元化研究,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 高校在推广实践成果导向的培养模式时,也需进行配套制度建设。应强化与产业界的科研合作,为博士研究生提供更多的技术创新实践机会和平台。同时,应建立完善的实践成果评价标准体系,确保拔尖创新人才的实践成果不仅具有较大实践价值,还兼具学术深度和创新性。此外,应形成校企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机制,推动高校教师对企业技术前沿的精确把握,以及行业企业对高校人才培养与评价的深度参与。 (作者系上海出版传媒研究院研究人员、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