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在刚刚过去的十一假期,许多人将博物馆作为旅行的首选,并对文博场馆、景区、街区等打造的沉浸式体验情有独钟。当线上“种草”转为线下“打卡”,科技的赋能让博物馆体验焕然一新,各种入情入境的文化新形态增强了大众的文化体验感,也在传递着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 在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VR技术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北齐贵族的宴饮盛况;互动投影墙上,轻轻拨动手指就能与画中乐伎共奏一曲。这种更加注重公众互动性与参与感的文化体验,基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犹记得2024年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大唐不夜城上空,李白的虚拟形象和观众一同吟诵《将进酒》的场景惊艳了众人。而大唐不夜城《兵马俑奇妙夜》等沉浸式文化项目、《大唐·开元》等基于大唐历史文化背景的元宇宙项目,以及“长安十二时辰”沉浸式唐风市井生活街区,无疑在增强大众的文化体验感中提升了西安的美誉度,并再次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事实上,在近年来国家相关政策的推动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早已不单纯是博物馆中的高冷文物,而是潜移默化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一种文化常态。无论是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家居、装饰、服饰的热卖,还是各种国潮文创产品的“出圈”,抑或讲述中国故事的网络文学、网络综艺等作品的出海,都在印证着中国人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正是这种洋溢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自豪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兴盛,凝聚成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的融合越来越紧密,已成为快节奏生活中民众疗愈身心的安放地,获得松弛感的精神家园。各种文化“两创”场景的涌现,不仅满足了民众多样化的精神需求,还促进了传统与现代的跨时空交流。例如,西安大唐芙蓉园推出“华服免费入园”活动,东仓鼓乐、南北狮舞等非遗表演轮番上演,身着华服的游客穿梭在仿唐建筑间,沉浸式感受“盛唐气象”;晋祠博物馆推出的“盲盒式宋代侍女讲解”,让九位身着宋服的讲解员以第一人称讲述历史,令穿越时空的对话变得真实可感;在甘肃省博物馆里,“马踏飞燕”展厅挤满游客,围绕文物开发的毛绒玩偶、文创饼干成为热门伴手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泽了当代中国人的心灵,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底色,一种文化大国的气象不自觉地蔓延开来。 可以说,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以及日益丰富的文化旅游新形态,生动地诠释了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国,也让文明中国的形象熠熠生辉。 (作者系山东大学特聘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