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7 星期五
在融入生产生活中开展好劳动教育
杨小敏

  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点,在于将课程教学融入到真实的产业环境和劳动的过程当中

  近日,有媒体报道了清华大学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本科生开设了一门专业必修课——“现代工业系统与劳动实践”一事,引发社会关注。近年来,社会上关于高校劳动教育不乏质疑之声:劳动教育是否在“没苦硬吃”。日前授课时,“现代工业系统与劳动实践”课程主讲教师直接回应称:“某种程度上是这样的,有些‘自找苦吃’,但吃苦不是教学的目的,而是本课程的内容。因为农业劳动、工业劳动、调查研究等,只要认真去做,多少都要吃些苦。”

  的确,因为时代的变迁和青少年成长环境相较以前的巨大变化,在教学的组织方式上,如课程主讲教师所言,吃苦不是教学的目的,也就是说不是为了吃苦而吃苦,而是在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现场实践活动当中感受劳动,体验工作和生活。

  何谓劳动和劳动教育?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是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是人的“类生活”。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主要是指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是能够对外输出劳动量或劳动价值的人类运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必需。劳动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指通过教育让人会劳动。当然,在理论层面有各种大同小异的概念界定,但核心就是要通过特定的方式方法让人具备关于劳动的基本认知和主要技能。尤其是对于青少年儿童,对于要进入社会的个体,劳动教育就是要为其未来生活做准备。

  如何开展劳动教育?劳动教育既然是人类劳动的需要,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进行生产生活的需要,自然对于个体、社会乃至整个人类都不可或缺。那么,作为人类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性领域,劳动教育也是源于劳动本身的,是人类在长期劳动实践中不断形成的各种知识、技能的积累和传授,是人类活动经验和智慧的延续,也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这些也构成了劳动教育的内容。

  尽管劳动的本质和内涵是既定的,但是劳动的外在形态、组织形式和实践方式,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一些旧的社会工种和岗位逐渐消失,同时一些新的工种和岗位产生。城市化进程中,一些新的生活方式取代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如此一来,在个体层面,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总体上就需要围绕人们日益多元和丰富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行,开展针对年轻人的劳动知识技能教育培训。

  揆诸现实,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在互联网高度发达和物资富足年代成长的新一代,对劳动创造生活的感受难免有所不足。由于实践经验的缺乏而体现在生活劳动的能力不足,尤其是工程思维和动手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所以,如何进行有效的劳动教育,尤其是在学校进行教材课程化的劳动教育,在内容和方式方法的选择上就面临着一定难度。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从各级教育部门到各级各类学校,一直在实践和理论层面进行着劳动教育的探索。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作出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明确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一大批高等学校和中小学校进行了大踏步的劳动教育教学改革尝试。有很多高校也开展了类似清华大学的这种多元化的课程开设尝试,初步显现了良好效果。

  不同于以往要解决部分青少年“五谷不分”“不知稼穑”的知识性问题,如今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重点,在于将课程教学融入到真实的产业环境和劳动的过程当中,让学生去体会任何一项劳动的辛勤并真切地感受劳动的幸福和生活的实在感。目前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一些高校在深入开展劳动教育上的有益尝试,值得鼓励和倡导。

  面向未来,随着经济和社会改革的深入推进,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征程中,高校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应紧紧围绕劳动的本质与时俱进,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开展,更加全面和深入地融入产业,并进行课程教学。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