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为了培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依托2021年度四川省教育科研资助金项目重大牵头课题“高职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6年系统性探索与实践,交出了一份以“双元共治·实境赋能·资源护航”为核心的答卷,形成了备受关注的“广职模式”。 直面三大困境,找准改革切入点 学院开展职业教育面临三大困境。一是“合作乏力”。传统的校企合作多停留在协议层面,“校热企冷”现象突出,缺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可持续机制。二是“学岗错位”。学院传统教学模式往往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教学内容更新较为滞后,学生岗位适应期长,核心职业能力与用人单位要求存在差距。三是“保障薄弱”。存在“双师型”教师引进难、实训设备更新慢等问题,缺乏有效汇聚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学校各方资源的协同机制。面对这些现实困境,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认识到,要进行系统性、实体化的改革,而非零敲碎打的“修补”。 构建“三维一体”模式,深化校企合作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构建并实施了“双元共治·实境赋能·资源护航”“三维一体”的校企实体化办学模式。 “双元共治”是制度基础,解决“谁来办、如何持续”的问题。学院突破传统契约式合作,创建“股份制协同治理”机制。与合作企业共同出资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医学院运营管理公司”,实行现代企业治理结构。这一制度创新明晰了产权,使企业通过理事会在专业规划、课程开发、师资建设等关键环节享有实质性决策权,从“旁观者”变为“主办者”,实现了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的根本转变。合作企业一期投入5亿元用于新校区建设,便是内生动力被激活的明证。 “实境赋能”是教学核心,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学院创新推行“四真三阶”临床全渗透教学模式。“四真”即真环境(教学全程嵌入真实医院)、真任务(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真流程(模拟完整临床路径)、真评价(引入多元能力考核)。“三阶”则是指“基础素养—核心能力—职业拓展”的递进式培养体系,确保学生能力阶梯式成长,实现与未来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资源护航”是体系保障,解决“资源从哪里来、如何用好”的问题。学院构建了“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资源整合共同体。通过成立校企合作管理委员会实现组织协同;构建“政府部门专项+企业投入+学费反哺+服务创收”的多元经费渠道;实施“双师”互聘共育,打造高水平混编师资团队;校企共同投入资金共建高标准、智能化的虚实融合实践教学平台。这一体系有效盘活了各方资源,为学院高质量办学提供了坚实支撑。 实践成效显著,“广职模式”价值凸显 经过6年的扎实实践,“广职模式”结出了丰硕成果,充分证明了其有效性和推广价值。 育人质量实现历史性跨越。学生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从58%提升至93%,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学生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中获奖数量和质量显著提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达98%,真正实现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精准培养。 师资队伍与社会服务能力双提升。学院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专兼职教师总数增至223人,“双师型”教师数量增长超7倍。教师教研科研能力显著增强,社会服务年均达1.6万人次,学院已成为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力量。 示范辐射效应日益扩大。“广职模式”的成功经验得到了权威媒体的关注与报道,学院已接待国内外考察调研600余人次,并在重庆、成都等地院校得到推广应用,为同类院校,特别是资源相对薄弱地区的职业院校提供了可复制、可操作的实践方案。 启示与展望:助力西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广职模式”的成功实践表明,只要勇于在体制机制上创新突破,完全可以在有限的条件下办好高质量的医学职业教育。“广职模式”中,以产权和治理创新构建校企共同体,是破解“校热企冷”问题的关键;以真实情境和能力递进培养重塑教学流程,是消除“学岗错位”的根本;以多元协同和共建共享整合资源,是克服“保障薄弱”的基石。 展望未来,“广职模式”将在数字化转型、跨区域资源共享、人才培养长效跟踪评价等方面持续深化。下一步,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将着力把“广职模式”从成功实践转变为更具普适性的理论模型和发展路径,在更广泛的领域进行验证与推广,为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区域发展能力持续贡献“西部智慧”。(杨书琴 赵静 罗巧 彭燕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