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职教周刊·教改探索
2025-10-14 星期二
广西北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党建为舵聚同心 技艺为桥共筑梦
唐彤雯 宋志华 邱亿

  作为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广西五星级中等职业学校和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广西北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始终以党建为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技艺为纽带,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道路上书写了亮丽篇章。学校现有教职工428人,学生6373人,其中,少数民族师生244人,通过创新工作体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了“民族团结+技能人才培养”的双赢。

  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8项,师生在各级技能大赛中获奖超2000项。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学校党委以“党建+”模式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职业教育领域落地生根的鲜活例证。

  党建领航思想教育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学校党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党建工作核心,通过打造“德育+课程+团建+N”品牌,将民族团结的种子深植在师生心田,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血脉。

  党支部联动促交融,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各党支部牵头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开展文化交流、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手拉手、结对子”等活动近500场次,形成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网络。党员教师带头参与,累计带动3万余名师生及群众在“手拉手、结对子”中增进情感,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思政课堂强根基,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党委班子成员带头讲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党课,党员教师、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吴学镇主持的名班主任工作室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班主任群体为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体系建设注入专业力量。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班会、民族团结故事分享会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内涵。2023年,学校获评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教育“三全育人”典型学校,思政教育成效显著。

  党建赋能文化传承

  以技艺为媒承载美好记忆

  学校立足“职业教育+民族文化”特色,以“党建+非遗传承”为抓手,让民族技艺成为承载中华民族共同体记忆的鲜活载体,在校园焕发新生。

  党员先锋建平台,打造文化“传承站”。由学校党委委员牵头,联合非遗传承人建成“贝雕艺术馆、海洋文化馆、南珠艺术馆、根雕艺术馆及同心文化长廊”“四馆一廊”同心文化阵地,党员教师担任讲解员,年均接待参观超1万人次。其中,贝雕艺术馆收藏的作品《张骞凿空》以细腻技艺再现中原与西域物资互通、文化互鉴的场景,生动地展现历史上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画卷。

  大师工作室育匠人,技艺传承结硕果。学校党委推动校企合作,以“现代学徒制”模式建立许承斌大师工作室,开设贝雕技法专业课,培养青年传承人300余名。党员教师与大师共同编写教材,将民族团结相关元素融入技艺教学。例如,作品《百子同心》在天然贝壳上精细雕刻石榴与喜鹊,画面呈现圆形构图,寓意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喜庆融融,如石榴籽般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课程创新显特色,文化浸润强认同。学校开设“中华茶艺”“民俗美食”等10余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党员教师带头授课,实现“读名著、品名画、赏名曲”“三名工程”与“戏曲进校园”相结合。

  党建引领服务地方

  以共同发展夯实物质基础

  学校党委践行“职业教育服务民族地区发展”的使命,秉承“党建+乡村振兴”理念,以职业教育优势助力民族地区发展,用“教育赋能、共同富裕”的实践,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对口帮扶显担当,教育赋能乡村。学校党委组织“党员先锋队”对口帮扶北海市合浦县山口镇中堂村、常乐镇象古村等,开展支教、艺术进乡村活动,8000余名师生参与,受益群众超3万人次。多名党员教师长期在都安瑶族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驻点,开展“组团式”帮扶,助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

  技能培训促增收,技艺点亮生活。学校依托烹饪专业群研究基地,提供民族美食技能培训,惠及6000余人次,帮助人民群众掌握民族美食技能,实现稳定增收。

  鉴定服务强支撑,人才助力发展。党员教师承担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累计为4948人次提供鉴定服务,3923人获证,为北部湾旅游、水产加工等产业输送大批技能人才,这些技术骨干在岗位上互帮互助、协同攻坚,推动民族地区产业升级,让共同发展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注脚。

  (唐彤雯 宋志华 邱亿)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