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阳锡叶 通讯员 曾欢欢)“从材料选型到缓冲系统调试,整个团队连续攻坚了40余天。”9月,电磁—永磁组合型旋转阻尼器成功研发,并在实验室环境下实现对航天器高强度冲击的高效缓冲,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生杨文斌激动不已。这个由他担任组长的新型阻尼研发党小组,正是该院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创新推行“雁阵式”党小组工作法的生动缩影。 走进湖南大学桥梁工程安全与韧性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党建专栏前,5个科研攻坚党小组的展板格外醒目。每个小组都配备院士导师或资深教授任指导教师,形成独特的“雁阵”梯队。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政清和其他4名资深教授是我们的‘头雁’,16名博士生党员是‘强雁’,17名硕士生党员是‘群雁’。”该学院研究生第一党支部书记张吉仁介绍,党小组聚焦桥梁安全领域“卡脖子”难题,依托桥梁工程安全与韧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同攻关,有效解决了传统研究生党支部与科研团队“机制错位”“功能脱节”等问题,实现党建工作与科研创新的深度协同。 据介绍,该模式以“支部引领方向、党小组攻坚突破、党员示范带动”为运行机制,形成3级联动体系:“头雁”把方向,由院士、资深党员教授组成战略指导组,通过“课题组会+党小组会”联席机制,将国家战略需求精准转化为科研攻关方向;“强雁”攻堡垒,由博士生党员骨干担任党小组组长,在重大科研任务中设立“党员突击队”,通过“揭榜挂帅”承接关键技术攻关,把握研究方向;“群雁”齐奋进,硕士生党员在科研一线组建“党员先锋岗”,开展具体研究任务。 各党小组建立“科研进度与组织生活同步谋划、技术难题与思想交流同步开展、创新成果与党性提升同步评估”的三同步工作机制,将“三会一课”融入科研全流程——支委会优先研讨科研方向,党小组会重点攻关技术瓶颈,组织生活会深入剖析科研作风。 近年来,该党支部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瓶颈,牵头承担国家级项目42项,研发的关键技术成功应用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深中通道等50余项国家重大工程,充分彰显了“党建强引领—科研破难题—工程见实效”的良性循环机制,真正实现了“小单元激活大作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