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博文科研能力强,在班上还担任团支书,组织协调能力也很突出……”青岛大学自动化学院辅导员、学校就业推介官姚苏在一旁看到学生面对企业人力资源总监提问时表现得比较紧张,立即走上前来,简明扼要地介绍起来。“老师比我更了解我自己。”青岛大学2026届研究生戚博文感慨地说。 这是青岛大学日前举行的新学期第一场招聘会上的寻常一幕,也是学校构建政行企校协同、数字赋能服务、全程生涯培育的“三维联动”体系促进毕业生就业的生动写照。 “新生入学之际,就业同步开展。9月25日举行的大型招聘会有500余家单位参加,每周至少有一场校园招聘会,除了全校的‘规定动作’,还有各学院轮流‘做东’的‘自选动作’。”青岛大学学生就业服务中心主任朱青文介绍。 过去一年中,青岛大学举办“名企联合招聘会”等大型双选会7场、“百家名企青大校园行”专场400余场,吸引3100余家企业进校揽才,提供岗位7万余个。 优质岗位从何而来?学校深化政校联动机制,搭建“政策直通+岗位直达”双通道,与政府共新建7个“引才工作站”,畅通毕业生到央国企就业渠道;深化校地联动机制,形成校级双选会做主导、院级专场强特色、周四职场优服务、云端招聘扩增量的市场格局;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推广“订单式培养”“产业学院”等模式,与海尔、海信等200余家头部企业共建“校企直通车”就业合作基地,开设“芯恩班”“海信班”“青特班”等企业冠名班。 “机电工程学院2024届毕业生中有10人到广东省就业,从行业偏好来看,制造业占七成,电力、热力、建筑业等占三成……”朱青文轻点鼠标,学校就业地图智能分析系统里,全校和32个学院毕业生的省份分布、行业偏好、单位性质及更详细的情况都一目了然。 “很多同学受益于智慧‘就业地图’,它帮助我们精准规划职业生涯。”青岛大学文学与传播学院2025届毕业生孙若童说。 “学校将持续深化政行企校协同机制,完善智慧就业服务体系,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闭环,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创新人才,奋力书写新时代高校就业工作答卷。”青岛大学副校长陈涛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