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0 星期五
盐城师范学院
三维一体 培养师范生“专业心育能力”
戴斌荣 柴江 张军华

  《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提出要“提升教师发现并有效处置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为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盐城师范学院提出要培养师范生的“专业心育能力”,这是盐城师范学院服务国家战略、纾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危机的破题之策。学院聚焦师范生“专业心育能力”的系统培养,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依据“专业心育能力”内涵

  重构培养方案

  “专业心育能力”是指师范生通过学科教学有效引导学生提升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综合能力,涵盖预防、诊断与辅导三大维度。盐城师范学院将“专业心育能力”纳入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预防·诊断·辅导”“三位一体”的“专业心育能力”结构。“预防”侧重通过课程与活动培育师范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掌握积极正向的教育理念;“诊断”则要求师范生能够识别常见心理问题、掌握科学筛查方法,具备及时识别有心理困扰或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的能力;“辅导”重在使师范生能够依托专业知识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疏导与支持,对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进行妥善处理及转介,并配合专业治疗人员对特殊学生进行辅导,通过与家长协同,在学业、人际关系及自我意识上对学生给予支持。

  聚焦“专业心育能力”维度

  重构课程模块

  面向师范生“专业心育能力”培养体系的需求,盐城师范学院构建“预防·诊断·辅导”三维模块化课程群,“预防”模块主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基础课,使师范生具备面向全体中小学生的预防教育能力;“诊断”模块主要开设心理健康诊断测评课,使师范生具备面向预警学生的诊断评估能力;“辅导”模块主要开设心理疾病干预处置课,使师范生具备面向确诊学生的干预辅导能力。三维模块化课程群系统性地替代了以往碎片化的“心育”要素,实现了从面向全体学生的预防教育、到面向预警学生的诊断评估、再到面向确诊学生的干预辅导的全链条能力培养,解决了培养路径不清晰的问题。

  围绕“专业心育能力”养成

  重构实践链条

  针对师范生将“专业心育能力”转化为实践的难题,盐城师范学院构建了“校内模拟—校外实战”双链实践培养路径。该路径在校内依托情境浸润式教学,通过模拟演练与案例教学培养师范生的心育初步技能;校外则依托校地协同育人共同体,在校内外“双导师”的指导下让师范生于中小学真实情境中完成实践任务。此外,该路径还创新性地为两阶段分别设计了具体、可量化的能力评价标准,有效解决了实践评价缺失的难题。最终,通过高校培养人才输送到中小学,中小学反馈反哺高校,形成了“培养—就业—优化”的闭环育人生态,实现了师范生“专业心育能力”向实践的深度转化。

  面向“专业心育能力”要求

  重构全员职责

  一是构建评价体系,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导向。学院优化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将课堂情绪关注度、心理辅导案例成效等纳入教师考核指标,综合考量学科知识传授与心理健康教育表现,推动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

  二是贯通职前职后培养链条,夯实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根基。学院在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必修模块,开设相关选修课,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比重,确保师范生掌握扎实的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

  三是构建资源集群,助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学院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的优质师资以及一线心理健康教师和学科教师,深入调研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学科教学特点,开发覆盖各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指南和案例库等资源,精心设计课程内容,将心理健康教育情境嵌入学科教学,实现素材共享与优势互补。

  通过专业建设的创新与实践,盐城师范学院探索出了一套价值凸显、操作性强、可推广的“专业心育能力”培养经验,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实效。一方面,学院连续3届师范生高质量通过校内组织的“专业心育能力”考核,“会识别、能干预、善沟通”成为教学基本功;另一方面,学院为基础教育一线输送了一批批具备“专业心育能力”的骨干教师,学院培养的师范生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他们不仅系统掌握以“预防·诊断·辅导”为核心的“专业心育能力”,更凭借“懂心理、善教学、会辅导”的优势走进中小学课堂,成为能独立开设心理课程、精准识别学生心理问题、协同家校社开展危机干预的教师。

  (戴斌荣 柴江 张军华)

中国教育报